作者:樊荣强
古往今来,人们将种种事物比喻人生。有的说人生如梦,亦真亦幻;有的说人生如棋,变幻无穷;有的说人生如路,充满坎坷;也有人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如何理解人生如戏
莎士比亚说:“全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过是演员。每个演员上台、下台的时间都是安排好了的。”这句名言被广泛传说,乍一看上去,还是有些悲观宿命,因为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
当然也有人不服气、不认命,讲出“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句话。对于这话,一般人都会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认识趋于正面,也就是把人生视为一个大的舞台,强调一个人能不能过得幸福,活得精彩,要靠你的实力说话,如果你不是实力派演员,你会把人生这场大戏给演砸。
一种认识趋于负面,也就是某些人所说,所谓的情商高,人前说人话,人后说鬼话,由于演技不错,所以到处都吃得开混得好。最关键的是,说一个人要有一点点虚伪。演同掩,有点关联,也就是要学会遮掩,不可能完全本色出演。
我觉得,人生这场戏能不能演好?除了自身的演技之外,还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以及好的观众配合。
朱光潜说看戏与演戏
朱光潜是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兴起了一股美学热,而后引发了中国的一场启蒙运动的思潮。朱光潜是这一思潮重要的引领者之一。
在那个年代,我和其他热血的中国青年一样,狂热的阅读各种中西方的美学著作,而后又被引进哲学的殿堂。
我最早读到的美学书,就是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虽然其中有许多懵懂不知的概念与观点,依然激发了年轻人对生命与人生的思考。美学其实并非我们狭义地理解的,只和艺术有关的学说,更主要是讲对生命的体验。
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看戏和演戏》,其中讲到两种人生理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光潜说:世间人有生来是演戏的,也有生来是看戏的。这演与看的分别主要地在如何安顿自我上面见出。演戏要置身局中,时时把“我”抬出来,使我成为推动机器的枢纽,在这世界中产生变化,就在这产生变化上实现自我;看戏要置身局外,时时把“我”搁在旁边,始终维持一个观照者的地位,吸纳这世界中的一切变化,使它们在眼中成为可欣赏的图画,就在这变化图画的欣赏上面实现自我。
三种人生状态
朱光潜总结说:“古今中外许多大哲学家,大宗教家和大艺术家对于人生理想费过许多摸索,许多争辩,他们所得到的不过是三个不同的简单的结论:一个是人生理想在看戏,一个是它在演戏,一个是它同时在看戏和演戏。”
在我看来,人年轻的时候,多数都是希望做演戏的人。
在我20多岁面临着演戏和看戏之间做出明确选择的时候,我的好朋友蒋利众所说的一句话,彻底的触动了我。他说:“一个人必须经历过感性的生活之后,才回到理性的生活状态。而绝不可以从来没有经历过感性的生活,就过什么理性的生活。”
其实可以说,演戏就是感性的人生,而看戏这是理性的人生。
那时候,我确确实实的相信了这句话。于是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离开了相对稳定的政府机关工作岗位,南下广东寻梦,投入的感性人生当中。
虽然按照许多哲学家的观点,感性的生活是低级的,甚至是粗俗的,但是,人生而有七情六欲,如果一来到人世,就讲所谓存天理、灭人欲,那是极不人性的,而所谓高级的、理性的生活,也是空洞苍白的。
人必须要有经历,人生才有意义。当你去做一个演戏的人,真实体验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沉浮顺逆,不论结果如何,因为有了这份感性的经历,你就会觉得不枉此生。
总结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并不是一个纯粹看戏的人,因为我有参与。也不是一个纯粹演戏的人,因为我没有入戏太深,甚至我的理性思维和价值判断,并不容许我做一个入戏太深的人。也许我只是一个并不十分成功,但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同时在看戏和演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