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篇之前,建议你先行阅读 1&2,对该书有一个全貌了解。
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本书剩余的几个有价值的观点。
不论是观点,还是撇步,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建议,是需要为它你付诸行动而走向新我的。正如吉姆·柯林斯所说过的一句话:“这些建议让我受益无穷,我永远无以回报”。
1、一切从模仿开始。
作者在第二章中告诉我们,风格与姿态都不是天生的;任何事情一开始,都要从模仿心中的偶像开始。模仿也就是学习。
开始模仿你喜爱的东西。就是抄、抄、抄,抄到最后你就会找到自己,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像练习书法,需要描红、临摹一样。
首先你要找对对象,找到你决定模仿的那些牛人。然后仔细分析研究他们,了解他们的知识不源,买他们的书,听他们的讲座,掌握他们的价值定位,明晰他们输出的正确姿势,紧紧跟随他们的步伐,尽力去模仿。
当然,你不要只模仿一个人,因为每一个行当都不只一个优秀者。单个的模仿容易撞衫,参照一群人,那必定就是创新了!
2、离开电脑,走出家门。
在数字时代,别忘记你还有十根手指!作者在第四章劝告我们离开电脑。现在有太多的人已经离不开电脑,离不开手机了,看看街上骑着电动车看着手机的人我们就知道有多严重了。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电脑(手机)让人变得疏远,因为使用者和其他所有事物中间都隔着一层玻璃屏幕。坐在电脑前只动脑的作品是不会出色的,我们要想办法把肢体带进工作去。
离开电脑,去整理一下杂乱的桌子,或者做一些手工,在行动中思考,才是创意的最佳做法。
作者在第七章,建议我们走出家门。距离与差异是创意的秘方。比如旅行,可以让世界变得新鲜,可以为创意带来更多灵感。
3、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作品与成果。
作者在第六章将成名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创造佳作,第二步是与人分享。要求大家每天持续创作,既然再困难也要坚持,失败后,再进步。即使其实你的作品再糟糕,它也是你当前最好的水平,一定要敢于与人分享。充分利用当下的朋友圈、微博、公众号、简书都平台公之于众,接受大家的评判、指导,你也会学到更多。
不过,我在此提醒你注意。你公开自己的作品会,你一定要接受与面对可能的三个结果: 一是根本无人点击,无人访问。这一点本书的作者也提到了,说一开始,不受注意是好事,这样你不会有压力,可以恣意而为,不断尝试,坚持无乐不作。尽力享受与善用未成名时。
二是有人批评,甚至谩骂。任何观点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有人批评,有人提出异议是正常的。不过时下网络上的确不少谩骂者。记得前一段时间,有人在撰文评判王宝强与马蓉事件,就遭到大量谩骂者,最后不得不关闭了留言功能。就算有人骂你是赖皮狗,你要顶住压力,永往直前。
三是石沉大海,再无人问津。大多文章,刚投入市场时能够激起波澜,引起热捧。时间一长,可能就犹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人阅读了。这种情况也不要紧,继续创作更好的作品,才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4、要耐得住无聊。
本书的第九章,告诉我们只有耐住无聊,才能把事情做好。
首先建议我们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说:“生活维持常态与规律,工作上才有冲刺的动力与原创的灵感”。
作者像至亲一样,提醒我们要照顾好自己,记得吃早餐,多多散步,充足睡眠,做到细水和,不挥霍生命;要合理预算,量入为出,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要有正职工作,维持正常的收入,保持良好的人脉关系,建立规律的生活,不担心钱的问题,才能够自由创作。真的好有道理。拥有一个好的对象,不仅指终生伴侣,也包括事业伙伴,朋友。
看似这些日常的建议琐碎无意义,但正因为有了这些保障,我们才永远在正常的轨道上,不至于让自己限于无聊,或者潦倒。
5、懂得取舍,能做减法。
创意是种减法,写作是减法,生活也是一种减法。前面我们一直在收集,积累,获得,相信大家只要环顾四周,肯定有不少多余的东西,或者说长久不用的东西。
本书的第十章,作者用简短的语言,告诉我们只有懂得取舍,才能专注真正重要的事物。
在这一点上,作者也是身体力行者。本书的最后,作者列举了很多没有收录进本书的观点与做法,没有一股脑儿全放进本书。
懂得取舍,才使本书极其简明,重点突出。真的,好东西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本书的住读就到此为止。如果你觉得不错,也可以买一本回来研习。最后我想说的是:
再好的建议,你听进去了,按照去做了,将对你受益无穷。如果仅仅是刮过了一场耳旁风,那这些建议还不如一个屁。风中的屁,还会让你感到臭而屏蔽呼吸!
附:本书的目录
本书领读完毕,期待更多领读,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