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断万千烦恼丝
文/洪门三少
写文章可以述理,也可以记事。我近期的文章比较偏于生活记事类,比如《喝茶往事》、《喝酒往事》及《再谈戒烟》等,记录的都是我以前的一些琐事,今天的文章亦是如此,记述关于理发的一些事。
理发是一件人人都要经历的事情,但算不得什么人生大事,爱美的人可能会比较重视,因为发型关乎到个人的气质形象,梁朝伟在电影中扮演的某角色曾说过“血可流,头可断,可是发型不能乱。”
一直以来我对理发并没有太多讲究。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无从讲究,上街理发得走半个小时的路程,街上只有两家理发店,一家在街东头,一家在街西头。东头那家的生意要比西头的好,原因为他家这门手艺是祖传的,所以人们大多会选择他家。
那时候我们小孩的发型基本都是平头,一来是因为的确没有更多的发型可选,二来是因为那时候用的是手推剃刀,理成平头比较方便,大人们的发型也比较简单变化不大,都是用剪刀剪出来的,然后用剃刀修下边幅。至于理成平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容易藏污纳垢,平时容易打理。
所以,在上高中以前,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平头”百姓。那时候剃头也很便宜,只收两元钱就行,我大概两个月理一次头发,这算是理的比较勤的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由于父亲早亡,母亲神经不大正常,家庭相当困难,但他是一个很有计划的人,一年只理四次头发,他说这个费用还是能承担得起的,因为他平时可以上山采药,茶期的时候还可以采茶卖。
如今呢?理发一次最便宜的也要十五元吧,接近那位同学两年的理发费用。这还是最基础的,有些女孩子做个头发就要成百上千元,真是今时不同往日。
上高中的时候不再剃平头了,梳了一个三七分的发型,当时比较流行。学校附近有一家理发店,是一对夫妻开的,男的帮人理头,女的则帮着打下手,理发店的装潢也不再似农村那般简陋了,墙壁上贴着好看的明星照片,室内装了射灯,室外装了能够旋转的彩灯,理发店独有的标志。
当然,最为进步的是手动剃刀改为了电动剃刀,而且还可以给头发染各种颜色,只是我们学校禁止学生染发,但我想在大城市里面肯定有学生染发的,看上去很有个性也很酷。
高中四年,我都是在这家夫妻店理发的,理发师应该接受过理发培训,学院派的技术,基本上都是按照同一个头型来理发,所以走进学校一看,基本上还是一个发型,那时没人会在意你发型如何,更重要的还在于考试成绩。
到了高三那年,学习时间比较紧,没有时间去理发,整个高三下学期,我只理过一次头发。记得班主任曾跟我们说:“你们现在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上,熬过高三你们就自由了,没必要经常洗澡,因为洗衣服会花去你们很多时间,也没必要经常理发,但是必须经常洗头,洗头可以保持头脑清醒,这点很重要。”
所以,高考结束后,很多同学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就是去理发店理发。我当然也不例外,而且还理成了平头,因为我实在被一头“长发”弄得烦不胜烦。
上了大学后,时间是自由了,想什么时候理发就可以什么时候理发,只是那时我破天荒地养起了长发,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过理发店,修边幅的事情自己动手就行,没必要非去理发店不可。
不是被长发弄得烦不胜烦了吗?为什么还要养长发?上大学后突如其来的自由让人防不胜防,长期压抑的个性一下子爆发开来,所以人们总是企图能让自己变得与以前不同。我选择了蓄养长发来彰显个性,当然更多的学生选择了染发,染成黄色的、红色的、灰色的都有,我觉得把好好的黑发染成各种颜色,总有点痞里痞气的感觉,那是社会上的小混混才会做的事情。
所以,我没有染发,一头飘逸的黑色长发才应该是文艺青年该有的属性。坐在湖边的柳荫下,手捧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微风吹过发际,那种感觉总能让我陶醉。
不过因长发的缘故也曾遭了大伯的批评,大伯是传统的老辈人,见不得男人养长发,认为有伤风化。年轻气盛的我回了大伯一句话说“你不懂,这叫时尚。”现在想想颇为幼稚,但如果能回到以前呢,我还是会这么说。人啊,只有经历了幼稚,才能慢慢成长,再回首时才会发现自己当时的懵懂无知,只是在当时却是浑然不知。
大四那年,我又回到了平头时代。长头发满足了我对文艺青年的种种幻想,但我知道那终究不是我的现实生活,生活总归还是要归于平淡,正如苏轼《浣溪沙》词中所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再后来也梳过三七分,大概梳了两三年,直到某一天觉得这发型与自己头型不搭。于是干脆再剃回平头,这下感觉清爽利落了。随着年岁增大,徒有其表的好看并不那么重要了,不华丽的简单才能让我更加舒适。
时至今日,我仍然保留着剃平头的习惯,以前一直在理发店里剃,十五元八分钟就能搞定。有了孩子以后家里买了一把电动理发刀,给孩子剃头很方便,而且配有专门用来剃平头的刀模,于是乎我也不在外面理发,改由妻子帮我打理,无需任何技术含量,只要把剃刀在脑袋上整个过一遍,标准的平头造型就出来了。
到如今,我已经记不清自己理了多少次头发,从最初的平头经过几次折腾,又复回归平头。人的一生或许也是这样吧,从最初的起点出发,在世上走过一遭,然后又回到最初的原点,迈入新的轮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