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3 “奸雄”的黑色幽默

公元180年春,洛阳郊外。25岁的曹操横刀拦住名士许劭的牛车:“我何如人?”(《后汉书·许劭传》)车帘后传来两声点评:

正史认证版:“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野史流传版:“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

曹操的反应更魔幻——闻言大笑。这场景好比现代青年求职,HR说:“你适合当黑心老板”,应聘者喜提offer般欢欣鼓舞。真相是:许劭的月旦评乃东汉顶级人才认证,管他“英雄”还是“奸雄”,拿到标签就算挤进士族俱乐部。

《荀子·非相》给“奸雄”下过定义:口才超群却祸乱朝纲的辩论家。但到西晋陈寿写《三国志》时,司马家需要论证篡魏合法性,这个词便成了曹操的专属商标。

对比隔壁帝王车间:

李世民玄武门弑兄(《旧唐书》:“太宗射建成,杀之”),史书称“不得已”;

赵匡胤陈桥兵变抢孤儿寡母江山(《宋史》:“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庙号“太祖”;

曹操终生未称帝,却因曹魏45年短命,被钉在奸雄耻辱柱上。

王朝寿命决定历史风评公式:

统治年限 ÷ 道德污点 = 历史美颜系数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辩:“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月旦评的“奸雄”预言,终成自我实现的宿命。

朱熹在南宋痛骂曹操时,岳飞正死于“忠君”枷锁。当《三国演义》把“宁教我负天下人”塞进曹操嘴里,毛宗岗批注:“此曹操一生大奸大恶处”——而真实史料中,曹操临终遗嘱是:“敛以时服,无藏金玉。”(《三国志·武帝纪》)

洛阳衙门前的五色棒朽烂千年后,“奸雄”商标揭露出历史残酷法则:失败者连骨灰盒都要被贴满污名标签,而胜利者的骨灰坛上永远刻着“天命所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