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文人的文房用品堪称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反映出不同时期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趣,同时折射出各个时代中国文人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古代的文房用品中,除了最基本的笔、墨、纸、砚等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文房器具。通过这些看似繁复的文化用品,可以更深层次地解读古代文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追求。
笔洗是用毛笔写字或作画时的盛水器皿。笔头的浓淡,以及事后笔尖的清洗,都靠笔洗里的清水来完成。笔洗不怕潮湿和浸泡,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瓷笔洗、玉笔洗或铜笔洗等流传至今。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常理上不适合沾水的材料被用为笔洗。如这只木质老笔洗,在翻新打磨前使用了很多年,却没有一丝因水泡受潮而糟朽坏烂的痕迹。究其原因,其实这并非普通木材,而是黄花梨硬木。这种木头油性大、密度高、木性也好,其材质坚硬、耐磨性及耐水性俱佳。明代的传世黄花梨家具,历经四、五百年还保存完好,也说明了这一点。
笔洗虽然只是件洗笔所用的器具,但文人墨客总是偏爱风雅,因此其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艺术性。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
当然陶瓷笔洗传世量最多。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作品是宋代五大名窑(哥、官、汝、定、钧)的产品。这些陶瓷笔洗一般为敞口,浅腹,形状多种多样,包括花果、鱼、兽等形象。如桃试洗做成半个桃实形,一段有枝茎,桃叶包绕,造型爆满,风趣,讨人喜欢。宋代官窑、龙泉窑都烧有这种桃式洗,但传世品不多见。现在能见到的桃式洗,大多是明清景德镇、宜兴窑及广窑的产品。葵瓣洗通体成葵花瓣形,六瓣、八瓣不等,有敞口、撇口、折沿之分。宋代官窑、哥窑有此类形笔洗烧制。明清景德镇也有,但一般为青花瓷,以青花鱼藻纹为多。莲花笔洗身为莲花形,明清两代均有烧制,但由于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笔洗的装饰风格也有变化。如明代宜兴窑的莲花洗,一般是在洗的外部堆贴3根莲花茎,茎端出凸起荷叶、荷包和莲蓬,器体表面不满灰白色片纹。广窑的莲花洗整体塑造成展开的莲花形,花瓣层层叠叠,且在笔洗施明净的蓝会釉。
值得注意的事,虽然明清两代莲花洗的形制相同,但还是有藏品征集:{一叁壹}〇一;柒一,叁〇〇肆 秦先生不同的时代风格。一般来说,明代莲花洗得莲瓣舒展自然,很生动;而清代花瓣则规整呆板,较程式化。蔗段洗是将洗的形状塑造成短粗的蔗段样。这种形式的笔洗基本是宋元时期的产品,以景德镇青白釉和龙泉青釉的产品为多。堪称此戏中佳作的传世品有:汝窑青釉三足瓷笔洗,官窑青釉瓷笔洗,哥窑米黄色五足笔洗,青灰釉海棠式笔洗,钧窑天蓝釉鼓钉瓷洗,仿定窑缡纹瓷洗,素三彩海水蟾纹三足洗,青花鱼龙纹洗等。
桃形洗:笔洗的一种、元初至明初龙泉窑所烧,似一个半剖的桃子,靠近蒂处还有两片桃叶分贴在口沿两边,式样新颖,清雍正朝除桃式洗外,还有双桃形洗。
叶形洗:笔洗的一种,宋代文房用具。形状似秋叶而得名。以官窑制品最精,洗口外撇,呈曲线形,浅腹下收,椭圆形圈足。后世亦有烧制、清代为直壁、口作椭圆形。
鼓式洗:亦称鼓钉洗,笔洗的一种、宋代文房用具。以钧瓷制品最负盛名。器形为唇口、圆腹、平底,圈足下有朵云形三足。洗口及下腹有一周鼓钉纹。底部通常刻有数目字:“一”表示同类器物中最高或最大,刻“十”则为最低或口径最小。明宣德、清雍正、乾隆等时期都有仿造。
花口洗:笔洗的一类,又称菱花洗、葵式洗、海棠洗。形状通常为5至10个花瓣形,洗壁向内斜。沿着高低起伏的花瓣形口,腹壁亦做凹凸的棱线,传世品中宋代汝、钧、哥、官等窑均有花口式洗。明永乐时期的青花花口洗,内底绘云龙纹,外壁每一个花瓣上绘有团龙纹。
从笔洗的使用中就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墨客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笔洗虽然是件洗笔用的文房用具,却也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艺术性。笔洗的材质以及形态使得它的可塑性非常强,在外形上有了无限的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