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餐从外面回来推开门,竟然发现后窗上蹲了一只小麻雀,你什么时间进来的?好奇怪!不会就在刚才我开门的一瞬间吧,或者是昨天晚上?(不大可能呀)。赶紧把门打开,“请君出瓮”。(因为我知道麻雀这种小动物,如果你把它捉住想要养在笼子的话,它一般是不隔夜,第二天肯定就死掉了。)不出所料,这只麻雀就在前窗后窗前墙后墙左墙右墙不断地撞,撞得那玻璃上能听到“砰砰砰”的声音,那么小的头,撞击玻璃的声音,听着我都觉得心揪着疼。我真恨不得能精通麻雀语,告诉它“门在这儿呢!门儿在这儿呢!”可是麻雀依然是高空飞行,一直在房顶绕呀绕呀绕。若是麻雀能飞得再稍微降低一点,它就可以从门直接飞出去了,我带着悲悯之心继续瞅着麻雀,看它飞累了,在桌子上、在床上稍作停留,我善意地驱赶它,它即刻又紧张的又惊恐的扑棱棱疾飞而去,依然是“扑通扑通”的撞击声传来。大约10来分钟后,终于,小麻雀飞出去了,飞向了外面的树梢,飞向了更远的蓝天。望着小麻雀那越飞越远的身影,我松了一口气:你自由啦。
旋即,我的职业病又犯了:想起昨天晚上听读的一本书《改变》。徐英瑾教授解读的其中有一段话,可不正跟刚才陷入困境中的小麻雀相似吗?
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改变的也许并不是困境,而是构成你的困境意识的整个思维框架。大家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说,有时候人就像一只苍蝇(或麻雀),(被)困在了一个瓶子里面,这个瓶子是个玻璃瓶,东撞一下、西撞一下都飞不出去。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瓶口在哪里。只要你意识到瓶口在哪里,就会发现,突破这样一个瓶子其实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改变的是你的思维框架,而不是瓶子本身的形状。
这就应了苏东坡的一句话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从庐山外面去看庐山,才能发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是我们怎么样真正地走出庐山呢?怎么从更高的层次看问题呢?
徐教授的解读深入浅出,因为他是复旦大学的哲学系教授,看待一个普通的问题都能和比较高深的哲学命题联系在一起。
他把书中的原理、哲学命题和物理原理巧妙嫁接融合为一:比如“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个力都有一个反作用力。大家用拳头去捶打墙壁,你在打墙壁的时候,墙壁受力,但你的手也受力,也会疼。你打别人,你也会疼,就是这个道理。所以A对B施加力量与B对A施加力量,在结果上是一样的。
比如日常生活中相似的例子,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经常出现的代沟和对峙。
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或者迷上了某种游戏。父母要孩子少玩游戏,唠叨,从早上唠叨到晚上,孩子就烦躁了。烦躁了以后产生了对抗心理,然后就玩更多的游戏,就构成了对抗,来刷自己的存在感。结果唠叨越多,小孩玩的越多,离父母本身的预期就越来越远。
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唠叨就构成了作用力,孩子的逆反行为就构成了反作用力。如果大家陷死在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抗里面,父母和孩子就困在群里面,困在死局里面,没法超脱了。
纸短情长,徐教授把日常生活中我们容易陷入了的僵局解释得如此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其实不只是父母之于子女、老师对于学生,包括人与人的其他种种关系不都是如此吗?
就像我为了让儿子把乱成一堆的玩具整理到收纳盒里。直接要求他去完成的话,十次要求估计八次不答应,甚至还“鹦鹉学舌”的反将我一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真让我哭笑不得)。某一次我换了一个思路,以游戏的心态,说“来,来,来,闭上眼睛,妈妈一会儿看看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没有?”他竟乐在其中,趁我闭眼的时候,乖乖的把玩具收起来了。自此之后,动不动就要玩儿“闭眼睛看看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这个游戏。所以在这个局中,我就转换了思维模式,这才让儿子慢慢养成玩过玩具之后收拾整理的习惯。
可是女儿大了就不好对付了。为了让女儿多吃点青菜,多喝点粥,少吃一些垃圾食品,可没少跟她费口舌,偏偏赶上叛逆时,你如何苦口婆心如何疾言厉色,人家置若罔闻,一不留神冻感冒了、脸上长痘痘了,你这个当妈的一边心疼她一边还生气,于是指责更甚更厉害。这不就是陷入了父母和子女的一个困局吗?之所以还没有破局,说明修为不够,招数不够哇。
看来美国心理治疗师杰弗里·科特勒的《改变:与未知的自己面对面》这本书确实值得去读。
因为,不止是为人师为人母得学着改变,单单是为了自己,为了生活得更加有质量,生命宽度和深度能朝更纵深发展,也得尝试着从细微处改变,进而改变更多………
改变真的很重要,在不同阶段,就要有不同的思考,遭遇挫折的时候,就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就该想方设法去解决。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跑点上,而是赢在转折点,对于渴望改变现状、努力变得更好的你,只有改变才能获得一份真挚的馈赠。其实要改变自己也是很难的事,人的性格,接触社会的层面,与人交往等等都会影响其改变的态度,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适时改变的人,那一定是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之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不断让自己创新,改变自己。当然作为心理治疗师,他很大的作用就是让一些不擅长改变自己的人通过一些心理治疗,而突破自己墨守成规的防线,从而塑造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