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过得好吗”,一首薛之谦的早期的歌,当时只是听起来觉得好听,却不知过了这么多年,这句歌词竟成了如今我每天与自己的问候语。
了解过很多故事,关于挣扎,有“人生赢家”版本的:他们大多掌握着优渥的资源,光鲜亮丽,各种觥筹交错,在别人的眼中就是成功的代名词,然而聚光灯的背后,多的是别人不了解只有自己知道的苦楚,不能轻易吐露,还得好好地端着,想想都累;有“个性小资”版本的:他们时不时去参加一些小型的聚会,场地大多属于小清新派别,圈子里也是各种追求在夜空下看星星,静谧中荡秋千的惬意的同伴,他们说这是岁月静好的相约,然而散场后,各种关于聚会的照片渴望被贴上与众不同的标签,其实他们也是寂寞的吧;有“奋斗至上”版本的:他们崇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凡事需要非常努力,然后迈大步成为精英,每个深夜总有一束灯光陪伴着他们,真的很励志,可能只有自己才了解陪着他们的除了灯光,更多的是内心对于成功的定义;有“populaces”版本的:他们天天忙于生计,奔波来去顾不上别的,然而依然会时常感觉有一种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过得不体面的惆怅…
信息的爆炸给了我们太多挣扎的理由:谁获得了重要的奖项,谁更新了用户体验获得巨大收益,谁成为了下一个走红毯的人,谁又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每个人都需要成为那个成功的人,即使不能一下达到这样的境界,也要用镜像神经元刺激一下自己,以便真切感受。之后,再和现实中的自己对比一下,让各种挣扎一触即发。
挣扎乃常态,人生那么长,没几个挣扎哪能显出人生的魅力。它的背后是选择,既然是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另外所有一切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上说,被选择的应该是每个人内心最需要的,起码是经过深度思考的。不同的选择本无可厚非,然而又有多少人在选择前并没有真正地思量过自己的真切需要,就匆忙的出了手,之后又由于无法承受选择所付出的沉没成本而觉得痛苦。
其实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不是吗?很多人觉得挣扎,觉得自己过得不好,却从未花时间问问内心,是否自己的选择就是自己的需要。从这个点上望过去,似乎各种关于“挣扎”的版本都有了共通的地方:“人生赢家”选择成为别人眼中的一束光圈,“个性小资”选择成为别人眼中的与众不同,“奋斗至上”选择成为别人眼中的精英,“populaces”选择成为别人眼中的体面,这些选择,如果是内心真切的需要,那么暂时的挣扎又算的了什么?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版本中有太多的人因为选择了别人的需要而挣扎,自己却浑然不知,这种感觉就好像是画一个别人家的大饼骗自己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为了拿到大饼,各种挣扎,甚至有些千辛万苦拿到了大饼之后,仍然失落挣扎,觉得那不是当初的大饼。
无选择,不人生,大大小小的选择成就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也同时带来各种烦恼挣扎,重要的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你知道你要选择什么,你做出的选择只与自己有关,你的未来也只与你的选择有关。
这同样意味着:剥离所谓别人的需要,找到自己的需要和热爱,让一切选择源于热爱,挣扎便会随风而释。
“我们渴望远方,多半是因为热爱不在身边”,亲爱的自己,今天过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