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挂了电话,在广州的高中好友突然跟我说,她的姐姐要从广州调到杭州工作,她的弟弟也要从广州回老家考公务员了,剩她一个人,家人问她你咋办,准备回家不回家。她无奈地询问我,说自己还不想回家,从深圳转到广州工作才一年多,生活工作才刚刚稳定下来,可是要马上要面临没有亲人没有关系要好的朋友在身边,生活真的只剩下工作了,很现实的问题是需要换一个房子,要不找一个合得来的室友,不管找房单住还是找室友合住,都是一件耗精力的事情。我给她建议,回老家确实没有她的专业市场,那就去杭州找工作也可以啊,姐妹们在一起多好,她觉得杭州轻工制造业没有广东机会多,不愿意放弃这里刚刚开始的工作,坚持要留下来。我安慰她,既然这样,就先找找房看,一切总会有办法。
前不久,和单位一位工作十几年的小姐姐聊天,她四十岁出头,一个人独自在这里生活十几年,她爱人带着女儿在老家,我问她怎么坚持这么多年,不想着回老家找工作吗。她从几个方面回答我,先是当年她和爱人一起在这里工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需要回去,就商量她回还是她爱人回,最后决定她爱人回,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很弱小,女儿慢慢长大,没有办法保护她,更需要爸爸;后来2014年他们家附近有一三本院校成立招聘,家人让她投简历,她说家门口的有啥意思,后来机会错过了,现在都进不去了;她说太低段位的学校她不去,差不多点的现在这个年龄学历不高也很难进了;她说她原来在公司,也是一个有权利的小领导,工作十年后到了广州转向高校工作也已十多年,在外人看来挺不错的,很有面儿,都这么大年龄了再折回去吗,用她的话说,山高皇帝远的,谁知道这么远你是真咋咋;她说她女儿马上上大学了,也不知道会去哪里读书,万一来了南方不也挺合适嘛,再说起码她女儿上大学了跟同学们讲起来她妈妈是高校老师。
听着小姐姐的自述,我五味杂陈,时而觉得她是不是有点自私,“保护”这个词怪怪的,像一个理由,毕竟放下的是十几年养育孩子的责任,难道是什么国家大计吗能让一个母亲愿意放下陪伴孩子成长的十几年,而把责任不保留地交给另一半,自己真的就能一个人很洒脱吗。
时而觉得,她没错的,一定有自己的苦衷和想法,要不是为这个对她来说性价比还算可以的工资,谁愿意这样啊,她也是为女儿创造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而努力着坚持着,让女儿有条件走出去有面儿说出来。觉得小姐姐是典型的上一辈中国式思维,工作尽善尽美,苦苦经营只为所谓的外界认同,对于自我发展上却是安逸的,不思辩的,宁愿十几年如一日,而未想求变动求发展。
我想,单身的时候为了梦想奔赴远方,可以不顾一切只风雨兼程,成家后更多的是陪伴和责任,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家才是,外界不是衡量成就的标准,心才是,家人在一起才最真。
杨绛先生在其《一百岁感言》里,写在人生边上: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她说感觉自己快回家了,她说要洗净尘间污秽,迎接回家,钟书和阿圆在等她。
现在准备回家不回家,都没关系,每个阶段有其存在的道理,不回家就继续积淀打拼,回家就重新开始,多些时间陪伴父母。总有一刻,时间会告诉我们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