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工作室接待了一位菇凉,她和我共事过一小段时间,一直很欣赏她的做事。
她昨天主要和我沟通了她是如何做了新的职业选择。她说当她觉得上一份工作大家都在混日子时,她就觉得不能这样下去,因为自己还年轻,这么混日子看起来很是“划算”,因为不用做什么事就可以拿到工资,然而长期来看并不划算,因为自己一点儿成长都没有。
当她想要从原来的工作跳出来时,周围的好几个朋友都伸出了橄榄枝,然而她却选择了让朋友们很不解的宠物美容行业,首先是收入没有朋友推荐的那些行业高,其次工作的强度和危险度却更高,因为宠物店每天都要上班10小时,而且做的都是脏活累活,并且还要面临被宠物咬伤这样的风险。
她说从短期来看,她选择的这个行业和朋友们推荐的那些相比,的确很不划算,然而,她说,我只是选择了更长远的划算,因为将来我打算自己好好经营一家宠物美容店,并且想要做成一个有辨识度的品牌,坚信再过几年,无论是收入还是自己的成长都会随之提高。
我们选择做一件事情,当然从本能上一定会去选择做“划算”的事情,这样才符合人性,就如人人都奢望着“钱多事少离家近”。
然而,我们选择的“划算”大多是把这件事情放在当下这个局部来考虑的,倘若把时间拉长并且从整体来考虑的话,有时候选择“不划算”的事情去做才是真正的“划算”
加大那魁北克附近曾经有很多印第安人的部落,但只有一个部落一直生存下来,其他都消失了,原因是什么呢?
其他部落打猎的时候,凭借的是打猎的知识——他们对周围环境、猎物习性很了解,所以他们知道去哪里打猎。这样做的结果,要么是猎物被赶尽,要么是猎物被杀绝,剩下还有一些猎物由于长期跟人博弈变得越来越聪明,使得打猎难度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这些部落无猎可打。
只有一个部落不是按照狩猎的经验打猎的,而是用了一种极其原始的方法:每次打猎之前,他们会烧兽骨,然后根据烤出来的裂纹,由部落巫师给出一个方向。我们知道,兽骨的裂纹常常是随机的,所以他们每次打猎的路线也够是随机的——这种方式表面很愚蠢,很不划算,实际上避免了却拯救了自己。这个部落周围的猎物没被赶尽也没被杀绝,动物也没被反向驯化得特别精明,所以他们一直有猎可打,就生存了下来。
为什么人们会陷入短期的“划算”陷阱?《稀缺》这本书提出的“管窥效应”可以解释。从字面的理解就是:从管子里看东西。就是视野变窄,说得直白点,就是看不到管子以外的东西,或者说暂时看不到。
正是因为这样的看不到当下“划算”会带来未来的“不划算”,所以,人们才做出了这样所谓“划算”的选择。
就如现在农村的辍学率依旧居高不下,很多人就觉得社会发展至今,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已经到了不言而喻的程度,对于农村孩子的辍学打工的选择是在无法理解。其实,换一个角度就可以理解,那些让孩子辍学的家庭大多是经过所谓的理性选择,因为他们觉得读了高中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而且考上大学后也不一定能找到收入还不错的工作,那么这些年的投入岂不很不划算,所以还不如直接辍学去打工赚钱更划算。
孔子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你要吃鱼的时候,不要用网打,要钓;你要射鸟的时候,不要射鸟窝里的鸟,要射站在树枝上甚至飞动的鸟。
这句话看上去是一种很不划算的非理性选择,你选择了容易做的事情,放弃了利益最大化,但是,孔子的这句话也在告诫着我们,要为了长期的划算来做当下选择做事的依据。
当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突破“管窥效应”的限制,想办法看看“管子”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样我们才能做出真正理性的选择,虽然这个选择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不划算”的,然而,如果站在更长远更大局的方面来看,这又是“划算”的选择。
所以,闲暇时间,你会选择 “划算”的吃零食刷剧葛优躺,还是会选择“不划算”的吃健康餐去健身房或者去读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