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渴望自己的生活光洁明亮,充满明媚的温暖和爱呢?就像在这寒冷的冬季里,渴望着一个温暖如春的午后,一杯暖手暖胃的茶,一件暖和身体的外套,一段时光里柔和的灯光……
“砰嚓”!一声尖锐刺痛耳膜。手中滑落的锅盖砸碎了灶台上的盘子,散落的不只是瓷盘的碎片,还有生活的琐屑,纵使捡起、拼凑,也不能再粘合如新。
取出熨斗和烫衣板,打算整理一下去年或者前年的衣服。可是,我的心却顺着熨斗的长线朝往昔回溯了。
烫衣板和熨斗大约有二十年的芳龄,倘若是女人也正值芳华,倘若是男人也在蓬勃青春。不一定是它们的质量经得起时间考验,而是一种珍贵的友谊经得起岁月无情,不磨不灭,不离不弃。
烫衣板和熨斗是蜜友二十年前送我的。她智慧且温暖,生活得十分精致讲究。她每天都要把衣服熨烫整齐才能穿衣出门,所以熨斗和烫衣板是她的必备神器。我的生活状态和她相比,随意随性,从来不会自备熨斗去整理衣物,拉出来一件衣服,套上就能屁颠屁颠地出门去,大概属于山野粗人之类吧。她几十年能够容忍接纳这样一个老朋友,一定属于真爱。后来,她就送给我这套烫衣板和熨斗。多年以后,我渐渐多地去熨烫衣服,在熨烫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感受,大概她也是希望我能够体味一下整理衣物时整理心情的感觉吧,当然我从来没有问过她去求证。
熨斗最早在我的记忆里,就是红彤彤滚烫的样子,那是在煤炉上烧热的模样,是妈妈劳累忙碌身影的注解。
那时,我家住在一所孤岛一样的乡村小学里,四周是广阔的庄稼地,村庄远远地在炊烟里隐约。妈妈是教师,更是远近村子里村民心中最好的“裁缝”。我不知道妈妈给多少乡亲做过多少衣服,她也不会记得多少人穿过她做过的多少衣服。那时农村的人都太穷了,几乎很少有人穿得起成衣,织一块布,或者去集市上扯一块布,都是极其珍贵的。自己用手工针线去缝,总归比不上缝纫机的针脚细密整齐。我家有缝纫机,加上妈妈心灵手巧,裁剪精当,我们全家人都穿着妈妈亲手设计制作的衣服,很得体,甚至有些时髦。有衣有真相,妈妈会做衣服的美名就传开了,她对他人的请求从来都是有求必应,无偿服务乡亲。于是,乡里相邻就都喜欢跑到学校找妈妈做衣服。他们知道我家没有粗粮,偶尔也会拿一些自家地里出产的红薯或玉米,也是那个年月里我们的美味。我成天被妈妈监督着学习,好像有写不完的作业,而妈妈也总是有做不完的衣服,她踩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似乎一直回响在耳边。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都在各自忙着。最开始,做好的衣服是没有熨斗熨烫的,妈妈会烧上开水,倒在搪瓷茶缸里,充当熨斗的角色,衣服也算整齐。后来,好像是一位村里的姑姑到城里带回来一个熨斗送给妈妈,这个熨斗要在炉子上烧热,衣服上垫上毛巾,白色的雾气里冒着滋滋的声音,很是神气。我不知道这样的烧火熨斗换了几个用了多少年,我在北京读书时,妈妈寄去的衣服都是她亲手做的,都用那烧热滚烫的熨斗熨好的,我穿着她做的衣服在帝都在最美好的年纪里成长。
后来,家里用上电了,熨斗也换了用电的熨斗,妈妈还在做衣服,但我们渐渐地很少穿她做的衣服了。
后来,我们搬了几次家,渐渐离开了家乡,爸爸妈妈也搬到城里,他们的身体越来越衰老,熨斗也就不在他们的生活里出现了。
但记忆里,那个乡村小学校里,乡亲们相濡以沫走过的岁月,温暖而珍贵,那些难忘的日子时常在梦里重温。
人与人之间真情的链接,就是温暖的熨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熨贴生活的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