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停止受害者心态”和“受害者有罪论”的界限很少有人去想,其实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去想的话,就难免会说出“我反对受害者有罪论,但是每天都在抱怨的人真的很烦诶!”这种于人于己都无益的话。尽管你的烦躁是真实存在的,但别人的痛苦也是真实存在的。你要不要对痛苦的人伸出援手?什么样的人不值得你伸出援手?这才是有价值的思考。
我对此的思考结果是:在三观相似的情况下,如果你安慰过受害者之后,ta在那之后很少在非必要时重复这一主题,并充分地感受到你的爱,ta就是值得深交的人;反之,就是对方的“受害者心态”在拖累双方。如果受害者总是就同一主题反复求安慰:前天回忆小时候父母怎么忽视ta了,昨天回忆上学时老师怎么对ta不好了,今天埋怨同事怎么排挤ta了……其实这个人已经不太对劲了。好吧,你心疼ta就安慰ta。
但是,当你心有余力的时候你才会心疼别人,当你经历特殊事件的时候,当你需要别人安慰时,你对ta的善意就耗尽了。这时你会情绪爆发,质问ta:“我关心了你这么久,你怎么不关心我呢?”如果你爆发出这样的情绪,那么ta接下来肯定不会说出任何让你暖心的话,ta接下来要说的话,保证让你在盛夏时节、正午时分、在烈日暴晒下回想起来,都能感觉到心脏被冻成冰激凌了。Ta会说:“你关心我是你的事,我不关心你是我的事。”反正表达的就是类似的意思。
但是我不得不说,这种人偏偏还极有可能和你三观相似,至少口头上是这样。口头上的三观,是有迷惑性的。就比如会说出“你关心我是你的事,我不关心你是我的事”这种话的人,他们可能格外强调自己是个有“边界感”的人,要是你也认为“人和人应该有边界,不该问的事不要越界去问”,那么你就会被迷惑,因为你们都没说下一句。关于边界感,你的完整看法是:“我是一个有边界感的人,但是我也以我的善良为傲,我会关心别人。”而对方对边界感的完整看法是:“我是一个边界感特别强烈的人,所以我就不关心别人,有什么问题吗?”
此处的盲点在于,你敢于说出下一句,ta不敢说出下一句。我早就看出这种“口头三观”的迷惑性,只不过不是在人际关系中看出来的,而是刷微博的时候看出来的。有些人的“边界感”就是“我可以胡言乱语,别人指出我是在胡言乱语就不行”;如果是私人微博就十分合理,可明显是工作号啊!请随便举一反三。人际关系也一样,正如一个刚刚经历过类似事件的博主所感慨的:“既然你感受不到爱,你也不想给予别人爱,那你为什么渴望别人对你的爱呢?”大概一年前,我看见一群青春期小孩说:“我不想爱别人,我只想别人爱我。”我当时就觉得,他们最好只是暂时犯中二病,要是一直都这么想的话,恐怕人生艰难了。
“受害者有罪论”是外部环境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而“受害者心态”是受害者用精神上的放大镜放大了自己的痛苦,也烧焦了自己的心。我不喜欢“没有人是受害者”这种说法,就算是有神论者,也不能这么说话。受害者应该对抗导致ta受害的人或事,ta也有权向他人求救,包括在精神上求救,并有权得到帮助。但是,人是复杂的,“精神”又太抽象,一个人可能既是可怜的受害者,同时也是自动屏蔽善意的人。在任何你受不了的时候,你可以停止帮助,这才对得起你们双方所说的“边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