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很好奇地问:“你在看什么书,朋友圈发的那个?”
“我说了不要笑我啊,看的是《十七岁不哭》。”
朋友打趣地说:“我钦佩你的童心永驻!”
《十七岁不哭》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每次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我上初中那会流行: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的雨季。这本书就是诞生在蒙蒙的雨季中,红遍了大江南北,写这本书的是一个叫李芳芳的十八岁高中生,现在已经是一位著名的导演了。
这本书印刷得很漂亮,淡淡的绿色,散发着幽幽地清香,符合少女的喜好。我像宝贝一样珍藏着它,给它包了书皮。但也没想到,这本书会一直伴随我至今。
那时,我深深折服作者的文采,她写得某些经历也触动着我的神经,更为她一些我不曾有过的历经感到新奇。读这本书时,有时就像在读自己,有时就像在窥探别人的隐私。
那时候,我准备中考,每遇到压力,就拿出来看上一段,让压力得到排解。到了高中,心情不好时,也要看一会,释放压抑的愁闷。上了大学,它陪伴了我很多个孤独的日夜。后来工作了,闲暇时,也会翻看几页。如“知己”般,陪伴着我。
如今当我再次翻看时,放佛看到了学生时代的那个我。那会儿,我的成绩一般,因为自尊心的缘故,总是把成绩看得很重,每次排名出来,都要懊恼好一阵子,发誓努力学习,但是三分钟热度,没过几天,又把书本扔到脑后去了。下月再考试排名,又一次发誓,最后如作者写得那样:“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是这样在不断地发誓,最后终于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一向佩服那些拔尖的同学。市重点的第一名后面该是多少汗水、毅力和苦工啊!他们所体味的艰辛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最后,我在无奈中放弃,终究考了个遗憾的三流大学。现在想想,究其原因就是那时候,叛逆的我努力抗衡着被动学习。
学生时代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羡慕作者的学习生活,那么精彩和充实!我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常常的压抑得不到释放。现在我反倒觉得她付出那么多,虽是我不曾经历的,但是让时光倒流,我也是不想承受的,我的心不够强大。
人与人的区别在于,承担的责任和想要达到的梦想。
十几年过去了,作者追求着自己的文学梦,完成了导演梦。胆怯的我,没有远大目标,也担不起责任,只能做凡间的一粒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