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 大象公会解读
《城市经济》| 大象公会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简·雅各布斯,并非科班出身的学者,却是整个二十世纪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城市规划发展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她最知名的作品《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以其对城市多样性的推崇,和对城市的复杂性及发展方式的深刻理解,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并完全改变了城市规划这一学科的走向。
关于本书
本书开篇便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即:农业和农村的出现,是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作者从这一观点出发,从宏观角度来探讨城市经济增长的根源和城市经济实现成长的途径,并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城市经济的作用。同时对于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转型和升级,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核心内容
城市根本不是来源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反,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转移到城市之外的专门化的工作,由此才有了农村的出现。城市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只有城市才会在旧工作的基础上,源源不断地产生新形式、新种类的工作,而新工作的诞生有赖于城市里那些看似无效率的部分。城市经济的成长,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方面通过那些产生出口产品的工作不断增加来实现;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进口置换产生的地方性工作来实现。而二者的结合,构成了使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往复式系统。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城市才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发源地
一直以来,历史书都在告诉我们,城市是从农村发展而来的。然而问题在于,这个由村庄到城镇再到城市的发展顺序,只是从表面上解释了早期城市是如何形成的。而实际上,城市的出现不仅不晚于农村,更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发源地。
在今天的世界,农业生产力最高的国家,反而是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有能力普及先进的农业设备,而发明、设计和建造这些设备的活动,几乎都发生在城市中。
如果说改变和提高农村生产力的设备都来自城市,那么新的技术也一样。事实上,即便是农业生活的核心——耕种,其技术革新的源头也恰恰是来自城市,而就算是在现代,农业实践也是从城市开始的。
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城市的工商业与农业之间泾渭分明的界线,都只是人为的想象。甚至可以说,真正的农业,恰恰就是那些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的产业。
农业由城市转移到乡村,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它们需要占用太多的空间。而由此开始,远古城市周围首次出现专业化的农业村庄。这种专业化社区的作用,正是以区位优势承接来自城市的产业,农村的生产,恰恰是由城市的消费创造出来的。
也就是说,是城市经济发明了城市需要从农村进口的商品,然后重新塑造了农村,使其能够供应那些进口商品。尽管今天农业发展为先的教条大行其道,但上述过程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真正方式。
二、城市经济获得发展的根源
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源,就在于城市会不断产生新工作。而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所有过程中,都有一个核心的基础环节:那就是在旧工作基础上创造新工作。新工作不是通过直接替代旧工作产生的,而是在旧工作的部分环节里添加出来的。当人们把新工作添加到旧工作之中时,就增加了经济生活中的分工。
虽说新工作产生的具体过程难以预测,但旧的工作中包含的信息,启发了新工作的出现。这种启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或者是来自旧工作所使用的材料或者技能的启示;或者是来自旧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的启示。而在新工作产生的过程中,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不过,模仿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一条可行性很高的捷径。
在从模仿到创新的无数事例里,最具戏剧性、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另立门户——几个了解原组织某项工作的人,在离职后独立地照搬他们之前旧工作的某些部分,并在其中添加一些新工作,形成新的业务甚至新的产业。而有意思的是,一个城市中最能有效产生新工作的地方,恰恰就是它在生产上最无效的地方。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创造新工作,本质上就具有不确定性。一项纯粹的开发工作,不会因投入时间、精力的增加而以相同比例提高成功的几率。对大企业的研发部门来讲,研发不可能具有和生产相同的高效率,更没有可供参考的固定发展路径。与那些能够通过不断创造新产业和新工作的众多小企业相比,大企业在创新上往往是输家。
事实上,不光企业如此,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如此。我们知道的那些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从古代的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到近代的伦敦、巴黎,到现代的纽约、东京、上海,其经济都从未依赖于某一项或某几项产业,而是包罗万象,这才是它们成为所在区域经济增长核心的最主要原因。
三、城市经济的主要成长方式
一座城市的经济要想成长,产品的出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底特律为例,它在19世纪曾有着丰富的经济形态。底特律由面粉出口转向了服务于面粉出口的造船厂,此后为造船厂提供发动机和零配件的制造商也开始出口自己的产品,并在19世纪末向机械与其他商品的制造业多元发展。
但到了20世纪,当汽车将底特律的经济带到顶点之时,却也将该城市的未来发展引向末路。底特律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汽车生产上,虽然一时赢得了“汽车城”的名声,但在与全世界汽车生产的竞争中落败后,整个城市都走向了没落。
底特律的兴衰与它的产品出口密切相关。城市的出口,和一些以支持出口为目的的地方商品与服务,共同创造了经济上的往复式系统。一座城市,除了自给自足的生产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出口产品和为出口商提供服务的地方性企业,这些企业的商品和服务可以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从而使启动城市发展的往复式系统发挥作用。
城市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了所有的生产类别与功能,而是像胎儿一样,在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差异化和多样化。一开始,城市里只有简单的出口工作以及服务于此的供应商,之后,通过出口更多的产品,出口工作不断增加,连带着城市中地方性工作也随之增加,城市经济也因此得到显著的增长。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乘数效应”, 或更精确地称之为“出口乘数效应”。
而一座城市的地方性工作为创造新工作做出的最重要贡献,就是进口置换。进口置换使城市内部的地方性工作,能够生产出在其他城市出现而本地还未出现的各种产品和服务。而当城市接二连三地或者同时置换很多种进口商品时,城市里每一种商品的新市场结合起来,将是对原有市场的可观补充。
《城市经济》这本书,能使我们重新理解城市经济的作用。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城市化,或人类涌入城市的动力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也使我们能够重新思考城市经济兴衰的缘由。尤其是对于今天,中国应当如何振兴不同地区城市的经济,实现各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这本书具有特殊的启迪意义。
金句
- 城市经济根本不是来源于农村的发展。相反,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转移到城市之外的专门化的工作,进而带动了农村的出现。而城市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也恰恰是因为,只有城市,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形式和新种类的工作。
- 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城市的工商业与农业之间泾渭分明的界线,都只是人为的想象。甚至可以说,真正的农业,恰恰就是那些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的产业。
- 新商品和新服务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需要以旧的工作为基础。新工作不是通过直接替代旧工作产生的,而是在旧工作的部分环节里添加出来的。当人们把新工作添加到旧工作之中时,就增加了经济生活中的分工。
- 我们知道的那些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从古代的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到近代的伦敦、巴黎,到现代的纽约、东京、上海,其经济都从未依赖于某一项或某几项产业,而是包罗万象,这才是它们成为所在区域经济增长核心的最主要原因。
- 尽管大量的新出口对城市而言非常必要,但居于首要地位的还是富有创造性和发展潜力的城市地方经济。因为它始于人类聚居地发展为城市之初,并且,在城市经济变得悠久、壮大和复杂之后,仍会一直保持下去。
撰稿:大象公会脑图:摩西讲述:满超
5366人写了笔记
写想法 复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