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述而篇第八则。
1、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心愤求通,我不启示他。不口悱难达,我不开导他。举示以一隅,不把其余三隅自反自证,我不会再教他。”
上章言孔子诲人不倦,编者以本章承其后,欲学者自勉于受教之地。虽有时雨,大者大生,小者小生,然不沃不毛之地则不生,非圣人之不轻施教。
傅佩荣注解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说了。”
“愤”是指想懂而懂不了,心中难免愤愤。“悱”是想说而说不出,脸都涨红了,这时特别需要老师的指点。
孔子的原则是,学生一定是自己感到困惑,想了很久还想不通,才向老师提问。此时只要老师一说,学生便会终身记得。所以作为学生,凡事要自己先思考。如果不动脑筋,只是随便听一听,老师说得再多也是枉然。
“隅”指房子的角落。看到一个角落的情况,就可以推想出另外三个角落,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我们在学习时,如果对事物有了了理解,就要设法去推理,把握住类似的情况。
孔子很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理解过程,这是孔子教学的特色,值得今人借鉴。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在上一则孔子说完自己有教无类、广泛授徒之后,这一则里,孔子讲述了在教学中的方法。不等到弟子自身穷已经极思索,达到了求知、求通的极限的时候,不会给予启发;一旦给了启发,仍然要求弟子能够再加思索、举一反三之后,才会告诉他新的道理;如果弟子还不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孔子是不会再继续启发的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是希望极大地激发弟子的个人用功程度。太轻易得到的知识,很容易遗忘,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咀嚼、验证后的知识才不容易遗忘,才可以说是真正学习到了。看了这一则之后,对我们自己的学习来说也是很大的一个启发,光背诵、肤浅地记住,这些知识和想法并不是我们自己的,真的只有经过发愤的思考、找到关节之处,然后打通,才能真正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4、弘丹学习心得
这一段让我反思现今的教育制度,很大的一个弊端是没有发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理解过程,是老师填鸭式的教学,不管学生自己有没有先思考,老师在课上拼命多讲一些,希望学生吸收。但如果学生不动脑筋,只是随便听一听,老师说得再多也是枉然。
从上一则看到,孔子宣传只要十五岁以上的人就教,孔子注重的是成人教育(古代只有贵族子弟十五岁之后才可以继续升学,平民就停止接受教育了),研习《论语》的时候,也发现孔子的学生各个年龄段都有。
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时代,毕业了之后,更应该保持学习。毕业之后,自己有了选择的自由,想要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这是多么宝贵的自由啊。可是,很多人,毕业了之后,就不再学习了。可能是学生时代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想着毕业了,终于可以不学习了。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是多么悲哀啊,人的平均寿命差不多是80岁,从学校毕业时,也就20多岁,如果停止了学习,那就是停止了后面60年的学习时间。
其实,我更喜欢从学校毕业之后的学习,这时候,你对什么感兴趣,就可以学习什么;这时候,已经有了自学能力,大部分课程,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自学来习得。
我开始学习《论语》,也是在走出校园之后。很多人以为我是学习文科专业的,其实,我是学工科的。但又有什么关系,任何专业的人都可以学习啊。我们不应该被自己的专业给局限了,认为学习文科的应该对文科感兴趣,学习工科的对工科感兴趣。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自己去学好了。当你有不懂的,也可以找老师点拨,但大部分是靠自己自学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