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心理学认为,人的爬行脑(也就是控制人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所以,我们进行内容表现时,要多做视觉化表达,少用抽象化表达。具体来说就是两个技巧:少用形容词,多用名词、动词。
1.少用形容词
有句话是这样形容形容词的:“形容词很虚妄,是飘的,无根,不及物。它华丽,但空洞,只能用来修饰句子,做不了主干,成不了主角。最要命的是,它可以到处修饰,傍谁的肩,都亲昵,有青楼气。形容词要节制着用。满头戴花的是傻村姑。闺秀只一朵,又孤又美。”这段话道出了形容词的本质。
我们写作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如果发现用名词、动词、数字、对比等能实现更好效果的话,我们当然就选择不用形容词了。
2.多用名词、动词
文字表达最怕抽象,一抽象,读者就觉得枯燥。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要具象,具象就是写出画面感。
如何写出画面感?形容词做不到,只有多用名词和动词。名词会告诉你“是什么”,动词则会告诉你“怎么样”。
很多广告文案之所以产生的效果好,就是因为它用动词和名词在你脑中植入了一幅画面。当你遇到相应的场景时,这个画面就出现了。
我在李叫兽的文章里读过这样一段话,用一连串的“名词+动词”把“你赚你的钱,但我享受了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写在最后
我们从小到大的写作习惯就是华而不实地堆砌形容词,它已经变成了潜意识的一部分。所以,你需要经常拿出自己写的文章来,刻意改正,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