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昨日我才把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看完,对于本身就不卖座的文艺片,多了像我这样的观众,影片不亏本也难啊。
之前读过萧红的文字,总是自觉地意识到悲从中来,这个让我觉得要调整好心情才能再接触关于萧红的一切。
我需要有一段时间的沉思,确定我是顶着空白的脑袋和沉静的心绪才能细细地品味《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讲述的萧红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可惜只有九年的时间。九年的生活是逃离和被弃两个词组成,逃离家庭却被汪恩甲弃于旅馆,逃离了旅馆却被萧军弃于西安,逃离了萧军的婚姻却被端木蕻良弃于香港。
联想到五四时期有很多像萧红这样的“娜娜出走”,有的是鲁迅《伤逝》的子君又返回了封建家庭,有的是勇敢地走出去投身于革命,如丁玲;有的是在战乱的年代到处漂泊,萧红的命运就是一个参照。
爱情是文学的主题,文学是爱情的表达方式之一。
但对于萧红来说,文学是主题,爱情是表达文学一种方式。
萧红最奇葩的事是两次怀着别人的孩子结婚,第一次是怀着汪恩甲的孩子与萧军结婚,第二次是怀着萧军的孩子与端木蕻良结婚。病逝前的最后人生时光,在身边却是不太熟识的骆宾基。
我很自私地认为萧红最爱的人是萧军,粗犷的萧军对萧红的保护和照顾是萧红所渴求的爱情方式,即使萧军出轨和出手打她,若不是萧军执意要去延安萧红是不会离开他。
最明显的对比是端木蕻良。在只有一张船票的情况下,萧红让端木蕻良先走。在香港要突围时,萧红也让端木蕻良先走。萧红两次把端木蕻良从身边赶走,除了端木蕻良本身的懦弱外,对萧红而言他不是生命不可或缺,他的离开不会像萧军给她巨大的疼痛。
作为“五四”第二代女性作家,萧红的爱情生活在外人看来是浪漫而不知节制,可萧红真正的内心感受是如何的苦痛呢?我没有想到许鞍华导演会在影片里细腻地表达萧红的痛苦。萧红写作时把烟头直接猛烈地摁在手肘上转移痛苦,通过旁观者许广平来口述萧红痛苦寂寞的心境。
痛苦之于爱情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剂,萧红的坦率让痛苦直接地发酵了,弥散在空气中有一股悲凉的心酸,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如果说萧红的人生里仅仅拥有爱情,那么她只是一篇文章里可有可无的一笔而已。
真正让萧红为大家熟知并有兴趣研究她的生活是她的文学天才。她的文章不曾有人教,诗不像诗,小说不像小说,萧红却说:“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小说。”在这样理念的促使下,她写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等重要的名篇。在影片里我们用眼睛在看着萧红的生活,而不断插入的旁白是萧红的文字,种种回忆与心绪,我们可以敞开心灵去感受她笔下的世界。
坦率地说,我会因为萧红的悲苦而心里难受,但对于生活的选择我对她投了反对票。
相比之下,难能可贵的是在影片里没有渗透任何人对萧红的态度和评价,就是围绕着萧红为主轴,通过她周围的人来讲述处于创作黄金时期的萧红的生活,比较接近真实的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