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前瞻性的父母他们看待教育的眼光一定会非常的长远。乍一看幼儿最佳识字年龄是3-6岁,完成识字2000就可基本解决孩子阅读的问题,看起来任务很巨大。
且不论中文是我们的母语,识字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本能。就说每个孩子的语言能力参差不同,3岁开始太早,那我们就不从3岁起识字,从4岁多再开始。在这2-3年中,1000天左右的时间来完成识字量2000,是真的很难吗?
在今天,这个物质基础并不匮乏的时代,幼儿们的智商情商均在线。一天认识1-2个字,就凭孩子先天的聪明,也许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可完成一天的识字量,再用1-2分钟的时间辅助他们理解字词的含义,即可完成。
所以这个过程,其实考验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如何去引导孩子,又是否愿意每天抽出这5-10分钟的时间,来作为一种对未来可回报型的教育投资,去培养孩子的自律和坚持。
Athena从事教育,但平时轻易不谈及教育。只要一谈到教育问题,就会收到N多的留言和提问。
其实教育问题和习惯培养都是环环相扣的,同样都是叠加原理。眼光放长远,从现在来看你认为是一个面,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也许它就只是一个点。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跨度,当下的阶段,就做当下的事。
最近几天,就有位家长很自豪的向我反应。Athena,我们家孩子才不到四岁就可以背《三字经》和《弟子规》,我每天都让他听,让他学着跟读,他现在就已经琅琅上口,并且语言表达非常清晰,理解能力真是棒棒的。
然后就是昨天她还有其他十几位家长朋友,根据我文章中辩证思维回去反推。问孩子,这句你背了,妈妈/爸爸也给你解释过主要内容是什么,那你知道这讲的是什么意思吗?结果换来的就是孩子的回眸一笑,一问三不知。家长当时真的挺崩溃的,因为已经反复背了跟读了一年有余,明明表达的是那么清楚,如今却得到这个答复,确实有些令人失望啊~🤯
于是她又来找我,这一次她有点沮丧。原来他只是在跟读,表达的是很好,但其实这属于无效学习。因为读了半天,他根本不了解这讲的是什么东西。
我反问她:若是问他们西瓜、苹果、橘子,吃饭、喝水,这是在做什么,是什么意思,他们会不会不懂呢?这些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事情,每天都在做的一个动作,他们当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通过这一次反推,家长朋友的亲测:
沉,这个字念什么?【chén】孩子立马就答了上来。怎么组词?沉默、深沉,一鼓作气回答的非常顺溜,那你会写默这个字吗?我会写啊!接下来就是反推环节。
于是,家长问:沉默是什么意思?
孩子沉默了一会儿,我不知道啊!
紧接着,家长觉得不甘心,又是好几组词的反推,发现特别简单的词儿孩子都知道什么意思,但凡有一点点难度的词语,回答基本都是一样支支吾吾,说不上来!
家长和孩子努力了没有?当然努力了,不然怎么会认识那么多字词呢?可是真的学习全面了吗?
父母这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教育问题,为啥当初孩子学的时候不多一嘴呢?几秒钟的功夫,告诉他这是什么意思不就得了嘛!当然,在此之前他们确实没有留意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好在一切都还不晚。
再来回顾这句话:
当下阶段,就做当下的事。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它的深层的意义在于,以现在的角度看,种下理想的决心应该在十年前。但以未来的角度看,现在也是"最好的年龄”。
诚然,《三字经》和《弟子规》,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实践都涵盖了非常丰富的知识面,价值观也是营养且健康的,指导思想是数不尽的真·善·美。内容好不好呢?当然好了!但我们需要回归一个事实,那就是它们诞生于我国的农耕时代,中国传统的社会是乡土文化,熟人文化,接触的都是从家人-家族-乡邻。
而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跨入了一个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跳出了曾经的圈子,我们所接触的多是陌生人,一些细节化的东西就早已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了。孩子需要了解到的是什么呢?这个世界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良就有邪恶,父母需要教会孩子为人处世才行。
当然听一听这些启蒙内容来培养孩子的律动性当然很OK啊。但四岁左右,还是应该回归到四岁时应该做的事情上来。玩依然是成长的主调,但识字一天认识1-2个他能接受,他的认知里能够懂的字词,也许对于他的理解能力会更有帮助一些。
以上是昨天和我教授一起讨论,得到的最终结果。我们一致的认为,孩子在哪个年龄段就应当学习哪些符合成长规律的知识,这更利于他们的理解,也更符合融入现实环境及社会和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