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 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特征的一种病程迁延性精神疾病。
强迫观念是以刻板的形 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表象或者意向,强迫动作则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
患者明知这些观念或动作没有现实意义,没有必要,是多余的,并且 常常有强烈的摆脱欲望,但却无法控制,因而感到十分苦恼。
世界范围内报告的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0.8%~3.0%[2],黄悦勤等[3]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 国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2.4%。强迫症的起病呈现双峰年龄分布,第一个峰值在儿童晚期至青少年早期,第二个峰值在成年早期。
强迫症患者在儿童期被忽视、应对方式和归因方式上存在以下特点:
1.忽视: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儿童虐待进行以下定义:对儿童有抚养义务、监管或操纵权的人,通过躯体和(或)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疏忽对待、商业剥削以及其他剥削等各种形式,对儿童的健康、生存、发展以及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儿童虐待可分为躯体虐待(physical abuse)、性虐待(sexual abuse)、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以及忽视(neglect)4大类。
儿童期在安全、交流、躯体和情感上遭受更多的忽视;
2.应对方式:有能力或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
强迫症孩子在应对方式上更倾向于采用自责、幻想和退避等不成熟型应对方式,较少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型应对方式。
3.归因方式:存在不合理的归因方式,会更加容易归因到不好的负面的事情上。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治疗师,我们做的不仅是简单地消除患者 表面上的强迫行为,而是需要注意看到和理解强迫症患者背后的问 题。
比如关于他的自我价值感,关于他的人际关系问题,对于一个强 迫洗涤的患者来说,他的强迫症状可能是他处理这些内心冲突的外 在表现。
当我们用前面的治疗技术效果不太好时,就需要考虑患者是 不是有其他的心理问题。
大多数强迫症患者从小生活在一个非常严格的家庭中,父母过分地保护孩子,对孩子的管教非常严格,家庭的规则很多,缺乏灵活性。孩子很小就 谨小慎微,在学校就是非常乖的孩子,到后来可能碰到什么突发事件,比如家里有人因疾病去世,或在报上看到有人出了大事故,就结合自己的情况,最后引发了强迫症的发生。
在发病以后,家里人可能还非常配合他,比如他需要家里人不断安慰他,比如患者不断问家里人:“家里 门管好了吗?”家人就这样安慰他:“关好了,关好了!”实际上,家人是在不断地强化患者这样的行为模式。直至家人也很崩溃,带患者前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