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谨小慎微”这个成语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A、保守、不开放
B、胆小、怕事
C、畏畏缩缩
以上三个层次的解释各有各的道理,细细想来这三种理解都有一种隐含的“不赞成”,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如果被定义为“谨小慎微”那么这个人可能就被推到了非主流的行列当中。
当然还会有更深的探究,以前人们会查阅《辞海》、《古文观止》、《说文解字》等,对词语的含义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现在动动手指就可以向万能的度娘求解:谨小慎微,读音为jǐn xiǎo shèn wēi,汉语成语,指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我们再较真一点,可能就会解析一下:谨、慎其实是一个意思,小心的意思,小和微也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那么从字面理解就是小心地对待细小的问题或者事情,解释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其实没有任何的褒贬,应该是比较客观的一种。
再推进一点,度娘已经告诉我们,这个词语的出处《淮南子·人间训》曰:“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度娘虽然把出处告诉了我们,但在词语时却忽略了这个出处的真实表达,主观地加上了”过分小心,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给谨慎做了“态度”上的描述,却把小和微的指向给省掉,完全不知道“谨”的是什么、成了一个典型的断章取义的主观解释。
这样的解释遇上了乐于吃快餐的现代人以后,词语的骨架还在,精髓早风干。文章看上去词藻丰富就好,没有人在意传的什么情,达的什么意!
如果我们把这个词语出处的原文意思理解了,“用敬慎的态度处理细小的问题,不轻举妄动,待时机恰好时,再采取适宜的做法,这正是圣人之举。” 这个词语的含义就发生了一个大反转,从原来的胆小猥琐转变成了智慧通达。
今天读到智圆法师《因果的奥秘》一书中说到“稍作罪业就会引生大苦恼,稍行善业则会引生大安乐。这是法尔如是的真理,也是遍智佛陀在以三种观察而清净的教法中亲口宣说的法则,因此信解了这条道理后,行为上应谨小慎微,恒不放逸。”
知道了谨小慎微之所以是智慧之举,是因为行为者深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小小的善或恶的行为,将来都会产生大大的善果或恶果,因此才会慎重取舍,而绝不是像我们“无知无畏”的现代人那样,想当然的敢想敢拼不计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