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常在想,秦国到底是强大还是弱小呢?在战国后期经过一系列改革的秦国是如此让其它诸侯们畏惧。诸侯们一会儿争先事秦国,唯恐自己侍奉的不好,一会儿联合起来一起抵抗秦国,生怕秦国将自己消灭。由此可见秦国是强大的吧。
可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不过区区三年,先是程胜吴广揭竿而起,而后楚霸王一把火,看似强大无比的秦国顷刻间崩塌。由此可见秦国是弱小的吧。秦国到底是强大还是弱小呢?
上一篇讲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就我看来他是一位能听进劝谏的人,当然劝谏可能有好有坏。今天讲述的魏国公子无忌。(是魏无忌,不是张无忌)其是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被封于信陵,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故事从下棋开始。一天魏公子无忌和魏王正在下棋。这时宫外传来急报,说是大事不好,赵国来发兵攻打魏国了。当时魏王就慌了,肯定是无心下棋要着急处理军事了。
这时信陵君表现的异常淡定,来了一句,吾王莫要捉急,赵王外出打猎而已。然后有模有样地继续下棋。魏王这时心里虽然如热锅上的蚂蚁,可信陵君的场子已经撂下了,要是不迎战跟着装逼,岂不有损一国之主的威严?于是乎身在曹营心在汉(抱歉,那时候还没有汉)的魏王又开始下棋了。
结果自然是魏王输。等一盘棋下完,外边的使者就来报,虚惊一场,虚惊一场,赵王那家伙没事出来打猎,不要慌,不要慌。
装逼装输了的魏王就问信陵君了,你小子是咋知道赵王是打猎来着的?
信陵君倒也老实,回答道,臣的食客多,早就有人给我通风报信了。
明面上信陵君装逼装赢了,然而魏王心里其实就打鼓了,信陵君这小子本事太大,得防着。君臣不能同心,对于国家而言不是好事。当然这主要的过错在魏王身上,德不足而居高位,领导难做啊。
我觉得这件事蛮典型,可以说明信陵君与魏国一生命运间的纠缠。信陵君的领导本事没有信陵君大,又不能虚心。结果是信陵君虽然有才华,却不能最好地为魏国做贡献。这是他领导的过失。
除了爱装逼以外,信陵君还是挺能礼贤下士的。他能做到的许多事,我自认为自己做不到。
比如他以皇亲国戚的身份亲自为一个看大门的老人驾车。那老人对他还爱理不理,反而让信陵君载着他去看往他的朋友--一个屠夫。等到了地方,老人和屠夫自顾自地聊high了起来,而信陵君则在一旁神色越发地恭敬。
信陵君为何这么做呢?仅仅是因为听闻到老人有才,是个隐士,不想失去贤才罢了。从那老人敢以一个寻常普通人的身份如此嬉弄信陵君也可以看出,至少这人有几分胆色,不是一般的老头。
后来在窃符救赵事件中,那老人也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战国后期,那啥,秦国不是强的一塌糊涂了吗。各路诸侯国对秦国是心态莫名复杂。一方面是对秦国又谄又媚,企图苟且偷生,另一方面是又提又防,害怕强秦来犯。
在窃符救赵事件中魏国的这种心态体现的淋漓尽致。
先是秦国攻击赵国,把赵国打的落花流水。赵国就向各路诸侯国求援了。事实明摆着嘛,赵亡了,魏还远吗?于是魏王就派兵去救赵国。可这时秦国又来人,好生恐吓了一番,再添上一些秦魏友好共存的迷魂汤,魏王又举棋不定了。于是让军队驻扎在边境,以救赵的名义试图浑水摸鱼。
信陵君不是魏王自然知道救赵即是救魏国自己,于是就百般建言,试图说服魏王救赵。然而魏王说不听、不听、我不听。于是乎信陵君没办法,只得自己捞起袖子带着一帮子忠心的手下去和秦国人拼(song)命(si)了。
在上路的途中,遇到了那个看大门的老人。那老人也干脆,直接对信陵君讲,您一路走好,我不送。信陵君听了心里是怎么也不是个滋味。心想出于礼节我对你老人家够尊重了吧。怎么我要去送死,也没有几句好话来安慰一下呢?于是乎走了没几里又折返回来,问一问究竟。
那老人家也是自信,算准了信陵君会回来,就老神在在坐那里。等信陵君折返回来了,再给他出谋划策。让魏王的爱姬偷魏王的兵符(信陵君曾帮她报了杀父之仇),然后去假传军令。为了以防万一,还带上一个屠夫,怕前线将领不从,就直接干掉他。没错,那个屠夫,就是当初那老人与之闲聊,并把信陵君撂一边的那位。
信陵君一听老人家的计策哇的一声就哭了。老人就奇怪问了,难道您怕死吗?信陵君回答,前线的将领英勇善战,我去他哪里恐怕他不会听从我的命令,我怕是不得不杀他了。因此我难过的哭了,怎么是怕死呢?
至于信陵君去前线假传军令后发生的事,就留到下回再讲。
化浊 2017-02-17 于北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