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接上回。待信陵君持着偷来的兵符准备上路时。老人对信陵君说:"我本来该随公子一块前行的,只是老了不行了,请允许我计算您行程的日期,您到达大军的时候,我将北面自杀。“,等到了日期,老人果然自杀了。
那位老人姓候名赢,而那位屠夫叫朱亥。
待信陵君到了前线大军,将领晋鄙自然而然地心起了疑狐。此时屠夫朱亥取出藏在衣袖里的铁锤,将晋鄙击杀。于是信陵君就接管过了军队。接管过军队的信陵君首先下达了一道命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家;兄弟都在军中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人子,也可以回家。由此经过筛选得到了八万人,向秦军进攻。由此秦军撤退,赵国被保全了下来,也进一步保全了魏国。
这个时候赵王与赵国的平原君亲自到郊区迎接信陵君。平原君替信陵君背着箭袋在前引路,赵王连续两次拜谢说,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比得上公子的。
从窃符救赵事件之中看,我觉得信陵君是有仁勇的。劝谏国主不听,而自己愿意以绵薄之力赴死,这是勇气。明知赴死却依旧有一帮人愿意跟随他,这是平常仁义的感召。等到了军中,杀死主将,军队亦然愿意听从他的指挥去打仗,这也是平日里良好的声名所致。令父、兄、独子归家,亦是良善的举动。由此可见,窃符救赵之事,之所以能成功,许多都仰赖于平常信陵君为人处事的厚道仁义,若是换了其它人,恐怕就不能了。
等信陵君打退秦国之兵时,他自己也知道这事干的太大,魏国怕是回不去了。于是信陵君就让将领带着部队返回魏国,而自己和他的门客则留在了赵国。
这时赵王就和平原君商量了,这次信陵君的功劳太大,想划分五座城池作为信陵君的封邑。信陵君这时就有点骄傲了,觉得自己功劳还是蛮大的。他手底下的人就劝信陵君,您的举止对于赵国是有功,对于魏国来说却是不忠了,有什么好值得骄傲的呢?信陵君一听立刻就责备自己,觉得无地自容。
等真正赵王宴请信陵君时,信陵君丝毫不敢居功,总是在惭愧自己对魏国的不忠,对赵国的“无功”,他一直这么讲,赵王陪他喝酒一直喝到日暮,愣是找不到机会说出把五座城封给信陵君的事。宴会之后赵王把鄗(hao,耗)邑封赏给了公子。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信陵君是非常能够听的进去别人建议的。哪怕是自己在志得意满之时别人给自己泼冷水,也能很快就反思自己的过错。这一点浊做不到。
明面上信陵君是失去了五座城池而仅仅得到了一座,可实际上,五座城池又有什么好珍惜的呢?信陵君身处在赵国,始终是一个外来客的身份。若封赏要尽,则其对赵国的恩德亦必早尽,又如何能安然度过在赵的十数年呢?由此可见,谦恭之人,总归是有后福。
因为信陵君一直在赵国。秦国听了这事觉得有机可乘,就一直日夜不停地攻打魏国。魏王此时是焦头烂额,知道信陵君的可贵之处,于是就派使者去请回信陵君。可信陵君心里怕魏王依旧恼怒自己,坚决不同意。
这时信陵君在赵国礼贤下士结交的两位朋友毛公和薛公就来劝谏了,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得到尊重,是因为魏国的原因。现如今秦国进攻魏国,要是攻破了大梁,把您祖先的宗庙给夷为平地,公子您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呢?话音未落,信陵君面色大变,赶紧地嘱咐车夫套车回去救魏国。
待回到魏国之后,起初魏王是感激涕零,让信陵君统领大军。由于信陵君的威望故,天下的诸侯都各自派兵遣将来帮助魏国。信陵君率领五路诸侯大军大败秦军,并且乘胜追击直到函谷关,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动弹不得。一时间信陵君的声名震动天下。
然后就像是所有让人惋惜的故事一样,后来秦国不断地释放谣言,终于让魏王对信陵君起了猜忌。信陵君被撤换了。被撤换的信陵君终日与宾客宴饮,四年后死去。秦国知道信陵君死去的消息,便不断进攻魏国,直到十八年后攻破了大梁,俘虏了魏王。
回到本系列文首的讨论。秦国究竟是强大还是弱小呢?他很强大,能以一己之力兼并六国,他也很弱小,一位信陵君就能使秦国数十年不敢加兵,相反还打的秦国落花流水。秦国究竟是强大还是弱小呢?
我觉得秦国之所以能兼并六国,一方面是他变革图强,而另一方面是六国本身存在着种种问题。就像信陵君被撤回一样,类似的事发生的太多太多。身为国君,却嫉妒猜忌手下的贤才,这对于国家而言,诚然是一种悲剧啊。
葬送一个国家、团体的,很少是外患,大多是内忧啊!
个人浅见,不成参考,诸多细节,恐难详考,但作拙砖,以引美玉。
化浊 2017-02-18 于北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