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曾国藩胞弟的曾孙女曾昭燏,登上了南京灵谷寺,随即纵身跃下。事后,人们在她的大衣口袋中翻出了一张字条,上面留有短短8个字,却让人潸然泪下。
在我国考古界有着“南曾北夏”的说法,“北夏”指的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而“南曾”说的就是曾昭燏(yù)。
作为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曾昭燏短暂的生命里为我国考古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尤其是在1948年,国民政府策划将中央博物院的珍贵文物转运送到台湾。听闻此消息之后,曾昭燏当即和数位文化名人联名上书,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
在曾昭燏看来,这些珍贵的文物不能经历长途跋涉的颠簸,如果一旦出现了破损,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弥补的,更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最终,在众人的坚持下,原本要运到台湾的852箱文物留在了大陆。遗憾的是,还有一大部分却无可挽回。
当然,像争取大多数文化圈名人一样,曾昭燏也受到了国民政府的邀请,希望她可以赴台发展,却遭到了她的拒绝。
那么,曾昭燏为何会走上绝路呢?这还要从她的身世说起。
曾昭燏是曾国藩的大弟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可谓人尽皆知,他的弟弟们也都有着不错的发展,不过,唯有曾国潢为家族付出最多。尤其在长兄赴京就任之后,曾国潢便承担起照应长辈、照顾晚辈的重担。
曾昭燏出身于这样的家族,自小也深受良好的教育。她要感谢母亲,没有因为她是女子而阻拦她进学堂。她的两位哥哥一个是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也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曾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一职。
作为小妹,曾昭燏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她在26岁那年在英国获得了硕士学位,此后又去柏林大学深造,也因此接触到了考古挖掘。在这期间,卢沟桥事变爆发,南京也在年底沦陷,这让曾昭燏愤怒不已。
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做考古助教的曾昭燏,再也按耐不住归国报效祖国的心,完成学业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回到了满目疮痍的祖国。
当时,家人也劝她留在英国,可是眼见日寇的铁蹄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曾昭燏毅然地拒绝了伦敦大学的聘书,选择回到这片战火熊熊的土地。
陪同曾昭燏一起回国的,还有一张照片。它来自于上海《新闻日报》头版,上面是一个撕心裂肺痛哭的孩子,他坐在被日军轰炸的废墟里,旁边躺着的正是妈妈的遗体。这张照片深深刺痛了曾昭燏,也是她无论如何也要回国的原因。
曾昭燏虽是女子,却心怀家国天下,这一点从她执着于梦想开始便已注定。
当时,曾有人认为女子出嫁就是葬送了一生。曾昭燏的堂姐曾宝荪告诉她:“一个人如果结婚,只能教育服务一家几个人。如果不结婚,便可教育服务无数人。”
这位中国早期的教育家对曾昭燏影响至深,曾昭燏完全赞同堂姐的说法,认为自己一旦结了婚,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兼顾事业,所以,她做出了终身不婚的决定。
曾有苏联专家问曾昭燏打算何时结婚,她却淡然地回答道:“我早就嫁给博物馆了。”是的,她将自己最美好的人生时光都奉献给了考古事业。
北平受到日军轰炸后,北大、清华等诸多学府全部迁往昆明,此后又迁至四川李庄镇。正是在这个时期,由曾昭燏和吴金鼎主持了四川彭山县东汉崖墓的发掘工作。
1950年,曾昭燏出任国立南京博物院的副院长兼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5年后便升任为院长。她的专业能力和高尚品格都毋庸置疑,可是她敌不过时代洪流的裹挟。
5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中,将曾国藩被定性为汉奸刽子手,因此他的家族后代都处在危险的边缘。果不其然,曾昭燏的家人相继遭到批判,时任高教部副部长的二哥的曾昭抡,从事戏剧理论工作的侄子曾宪洛......
此后,她一次次被揭发,一次次去检讨,心理上的忧惧和惶恐一层层叠加,成为了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身心俱疲的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1964年12月,59岁的曾昭燏独自乘车去到了南京灵谷寺。下车前,她将一袋子苹果递给了司机,温和地说道:“请您吃的,麻烦您等我一下。”说着,她放下了苹果还有一件外套。
没有人知道她一步步登塔时的心情,那充满着绝望的沉重脚步,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等到有人发现她时,她早已从踏上一跃而下,得到了永久的解脱。
事后,司机拿出了曾昭燏留下的那件外套,衣兜里竟然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的死与司机无关”。她是多么善良,即便深陷地狱之中,却不忍心拖任何人下水。只是可惜了她一腔热情,一生奉献,却留给后人一声长叹。
曾昭燏一生中有两次必须要提的捐款,一次是刚回国时将自己的积蓄和一枚金戒指捐给了浴血奋战的中国军队,另一次是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捐给了抗美援朝志愿军。
她心中无小我,却舍得用生命点亮这凡尘俗世。她就是曾昭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