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苏东坡的刻板印象就是一个很著名、豁达乐观、很有才华的一个诗人。父子三人便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个,以前也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只知道他的仕途不顺,没有接着深究,但没想到是如此的坎坷不平。“今天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也许这还不够精确,我们喜爱他,更是因为他饱受人生之苦,却始终不改他乐观爽朗率真的精神,他从不向权势低头,他并不如孩童般不谙世事,但却保持了孩童般的率真自然。由于他精神上的坦白流露,在与心地狭隘而位居要津的政客“徒然挣扎一番”,便被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却以坦荡荡之胸怀处之。“酒足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人。”多么优哉游哉的生活啊,因为心中充满阳光,身处逆境也能享受生活中快乐、自由的一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在家家户户团圆的中秋之日,面对皎洁无暇的月光,不禁思念千里之外的弟弟,同时也面对着被流放之地,心中依旧乐观积极,只希望家人身体安康,还能在同一片星空下共赏那镶嵌在夜空的圆月,许下对天下人的祝愿。
苏东坡爱民,他与各行业都有来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不识字的妇人等等。在他眼中,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他甚至为歌伎题诗,留下“却似四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如此清新自然的绝句。当他远离朝廷,他并没有因为不能在朝廷上尽自己的爱国之心而沉沦,反而投身于百姓,致力于百姓的生活。他曾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等。在王安石新法的社会改革所留下来的恶果遗患之中,他只手全力救济饥荒,他在这方面孤军奋战,因为当时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关心那千里饥荒。但他并不是一个人,他的背后是无数的百姓,“必至成功而后以”,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
就如《苏东坡传》所言,苏东坡的诗并不完美,但他的诗无须获得那样完美,只有他拥有热爱写作、乐观率真爱民的心,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时间就是最好的沉淀,他的诗无论过了几世几年,都不会过时,因为它们也见证了人类的历史
邵铨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