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宋词,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描绘而闻名。这首词通过“听雨”这一行为,以时间渐进式的顺序,用“蒙太奇”的手法描绘了三个极具动感的画面,概括了词人一生。这三个画面就是词人少年时、壮年时和暮年时“听雨”的三个场景,这也是词人与雨声的邂逅,这雨声也是词人的心声,悲欢歌哭,尽在其中。展现了词人从少年时期到晚年时期的心理变化和人生感悟。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词人原生于宜兴豪门世家,他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也可以说他的少年时期是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那时的他是翩翩少年,酒宴歌舞、飞鹰走马的是他生活的常态。所以他少年时就在歌楼上听雨,歌楼中那浪漫的盏盏红烛,富有情致的罗帐,给人营造的是一种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视觉效果,让人觉得词人是在表现一种富足安适的生活状态。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幅欢快的青春图,反衬的确是晚景的凄凉。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意思是词人身处客舟,江面广阔,乌云低垂,孤雁在西风中哀鸣,仿佛能听到那雨声中夹杂着的离别之痛和羁旅之伤。“客舟”,这里隐射的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和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愁怀。这里一个“断”字,具多重意境,有断肠愁怀,有亲情的斩断,反映出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极为传神。这句词体现词人壮年之后,身处兵荒马乱的年月,身不由己流浪于苍茫大地之上、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尽孕其中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词的后半部分“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当词人思绪回到当下,描述自己在僧庐下听雨,鬓边已染白霜。凄凉的晚景,萧索的处境,悲凉的心境,那份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世事沧桑的淡然接受,在这听雨的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而已。
纵观全词,三幅具有典型画面特征的场景用听雨这一事件贯穿其中。而听雨时的地点与方位又非常巧妙地融合在听雨的场景中,展示了词人极高的艺术手段。《虞美人·听雨》不仅仅是一首关于个人情感的诗词,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文人们共同的心态。词中的“听雨”不再是单纯的听觉体验,而是对整个人生的反思和哲思。这首词的艺术成就在于它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如此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也是它能够穿越时空,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