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逃
大一上学期,没什么课,选择性去逃课后,一个学期下来也没上过几节完整的课。
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便开始选择行经常逃课,逃课之多搞到同学老是戏谑我。。
“你居然来上课了!”
“zw来上课,就说明全班齐了”
有时候上完课之后,第一个回到宿舍后,宿友回来看到我在宿舍,会说
“你又不去上课?”
我说“我去上过课了,真的!”
他还是一脸不信。
以至于期末考完试,有个同学老是问我有没有挂科?
我说“我有复习哒好不好”
但是他还是不信。
估计在同学眼里,我是个彻底的“学渣”吧~哈哈哈哈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班级综合测评里面,我和我们班的一个lol机神波哥的同学互评分数是最低的。
我们在学习态度那栏,是全班里面的最低分。
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一般人眼里所定义的学霸:1绩点高2少逃课。
反之,便是学渣的定义。
绩点不高,又经常逃课,那多半是学渣了。
嗯。。像我一样。。。
为什么说逃课是一种“选择”呢?
因为那个时候,我”固执己见“。
有自己的想法:
课好水,还不如自己在宿舍学(看书,看公开课)。有自己的任务在身:
篮球校队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在训练上面。除去每周五下午过去广州大学城集训之外,平时在中山校区还要自己跟大JL和CC加练。
因为要练球,所以可能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相对来说会少一点。
但是我现在回过头想,也不觉得我能把很多花在练球的时间转化在学习上。
因为,大多数人用在真正的学习上,并没有你们自己想象得那么多。
所以到底要不要逃课呢?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莎士比亚
逃与不逃,是个问题。
不逃
大三上学期,在一次大小数媒的沙龙中,跟大家聊到了“逃课”的话题。
有些师弟师妹说对有些课完全不感兴趣,所以一个学期基本不去那几门课。
我建议他们还是尽量不要逃课的。
为什么不逃?
其实很多人逃课的原因无非就是几点:
- 觉得课程无聊
- 想要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当中相应的有2个点值得讨论一下。
- 兴趣与能力
- 真实的学习时间&效率
兴趣与能力:
大多数人觉得先是对某件事情感兴趣,然后才能把那件事情做好。
乍一看,没错。但是有的时候,往往是相反的:先有能力,再有兴趣。
首先是你先在某件事情上能力比较突出,然后得到别人的肯定后,兴趣慢慢被激发起来,继而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进入一个良性的正向循环,从而使得能力越来越强,兴趣又越来越大。
换言之,说句正确的废话,一般人对自己做得好的事情才有兴趣,或者说他对自认为他做得比较好的事情才有兴趣。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如果你觉得课程无聊,可能是因为你初学这门课程,还没有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去培养出相应的能力,还谈不上有没兴趣。
真实的学习时间&效率:
从第三人称视角去观察的话,逃课并选择在宿舍自学的这个行为,并不是很理性和高效的。
因为很多时候自学的效率是蛮低的,如果在宿舍的话,更是如此。
所以一段时间下来后,你回过头看,其实每天真实的完整的学习时间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多,收获得东西也微乎及微。
然后接下来还要花课外的时间去补课堂上落下的进度,真的有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意味。
你觉得平时的正课花了你大块的时间?没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其实你不需要那么焦虑,你的时间不紧不慢就在那里,只是你没有很好地利用而已。
如果尝试去记录下时间,你会吃惊地发现,玩电脑玩手机占用的时间比正课更多~
建议:
除了两种情况:
- 自律,且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 对某件事情有浓厚的兴趣
我的建议是:
- 尽量不要逃
- 在课堂上把老师要求的任务提前完成
- 课后再投入大块的时间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或许是最低成本的做法了。
原因如下:
- 及时、按时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平时不会感到焦虑且期末不会挂科,在应有的学时里达到了老师的要求。
- 如果你发现你自认为感兴趣的那件事情,其实也并不是那么有趣,那么你也不会损失太大(期末连挂几科),仍可以重新扬帆起航。
如果你在上正课的时候,心里还念着自己的那件事情,那么也是有点好处的。
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
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读书的方法——张五常》
让自己feel到饥饿,下课后再看个过瘾。
逃与不逃的选择之余,都要注意“思维盲区中的 “合理化”。
合理化
在所有的自我防御机制中,合理化也许是对清晰思考限制最厉害的了。
合理化是一种被扭曲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视图证明由自我利益或者不可接受的欲望引发的行为是合理的。例如,它是通过把自私动机转换成体面的理由,来保护自己免受糟糕感情的伤害。
在本质上,合理化是在我们行为和感情的真实原因方面对自己撒谎。
关键是为了利用它来保护我们,我们信任这种谎言;
如果我们明白我们在说谎,将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
---《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跨学科研究》
最后:
很多人觉得自己啥也学不好,就开始怨天尤人,抱怨课程设置得不合理等等。。
这些人在思维上,喜欢把不如意的结果归因在外界条件。
与此同时,还乐此不疲的对自己的理由合理化,即 自我欺骗。
其实到最后,无论你逃与不逃,学与不学,你都要独自承担做出的选择带来的后果,好与不好的根源都是你自己。
最容易欺骗的人就是自己。 ---李顿勋爵(Lord Lytton)
那么,你呢?
参考list:
- 《读书的方法——张五常》
- 《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跨学科研究》
- 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