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着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过去的岁月记录下来,不需要华丽的词语,也不要动人的句子,那怕只是流水!这种念头无数次的在脑海中闪现,乃至于很多年前。每次动了念头,想要下笔时,又不知从何写起!应该是一件“巨大”的工程,不是一件事二件事,不是一年二年三五年,至少三十年,或许更长!
如果能活到八十岁,人生的半辈子已经活完了!不管他好不好,过去的一定是欢笑多于眼泪,成功多于失败,得多于失。也挺好,还想怎么完美!再想想看,人生其实挺长挺长,一晃一悠一天天的,秒针追着分针,分针赶着时针,追出了日月,赶来了四季。居然还有半辈子等着你呢,想到这儿,的确有点开心。
可以叫自传,也可以称为回忆录,别人是不会写我们的,我们自己给自己写吗!普通人记录普通人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平凡的日子总有让我们值得怀念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岁月。
与其说是写给别人看,留着后人看,倒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看!别人看它是一个故事,自己看它是一个人生。人生,人的一生,难道讲真的就是赤裸裸的来又赤裸裸的去吗?能留下什么,可以留下什么!是钞票,是房子,是车子,还是……!皇帝留下了江山,将军留下了美名,我们呢,普通的臣民呢……
不知从何写起,就从记事开始写吧,要写就写的全点,也许一二个月,也许半年,也许更长,也许会卡的写不下去!但一定要真实,只有真实的东西写起来才会顺畅,才有意义。
想到了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我的人生同样也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在山西老家的读书时代,第二在湖北天门初入社会,第三在武汉成家立业,这也算是我的人生三部曲吧。
上学之前的事不记得了,现在记得最早的应该是从一年级开始。“春风吹,天气暖,冰雪融化,种子发芽……”那么熟悉,如此亲切,仿佛时光一下子回到久远的岁月,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那一幕幕忽明忽暗。
八十年代,农村的生活很穷困,虽然穿的暖,吃的饱,但穿的衣服多数都有补丁,甚至补丁加补丁,吃的都是玉米馍,小米饭和土豆,种什么吃什么。妈妈经常给我讲很小时候的事,说我刚出生那会,家里更穷,根本喝不起奶粉,我是靠吃土豆泥长大的。这也许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很爱吃土豆的原因!猪肉,大米,白面,这三样东西对于我们来讲一年只能吃上那么几顿,尤其是大米。只有过年过节,家里来客人了,妈妈才舍得从米缸里挖出几瓢已经不多的大米,米还没下锅,我似乎已经闻到了米的那个香味。吃大米饭最爱的就是放白糖拌着吃,那个甜那个香,那种味至今难忘!所以,小时候是盼望着过年,盼望着家里来客人,盼望着吃大米,吃猪肉。
沿着一条不足三米的马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石子满处散落的都是,一直走,从镇上走到村里,约二十五里路,两边都是田,田的边上是山,山重重叠叠,从远处看,像是被工匠刻意打造过的,一山连一山,高高低低,极其有规律。走着走着,弯弯曲曲,经过几个村庄,你会觉着离两边的山越来越近,田越来越少,已经快到顶了,我们村也就到了。那时候路边没有标识,不知道的你也不知道走到那里了。隔的很远你会隐隐约约看到在路的右边,田之间,山岥上几处灰瓦泥土墙的房子,这就是我的故乡——柳沟村。
我们村是在一条沟(黑山沟)的最里边,从地形上看东高西低,柳沟是整个黑山沟地势最高的一个村,沟的那边也是一条沟。村子不大,三四十户人家,河东,河西,河底,虽然小,也分成了三部分。中间有条沟叫人家沟,住了人家的沟自然这样叫。每逢下大雨的时候,这条沟都会涨水,雨一停,很小的我会迫不及待的跑出去看河,河东河西的街边总会有不少同样看河的人,有的站着,有的蹲着,说笑着,谈论着,那里的路被冲了,谁家的地被刮了。看着汹涌奔跑的河水,感觉好壮观,很惊人,在想,这么多水最后都流到了那里呢!
说到山沟,村里有许许多多的山沟,就像城市里有许许多多的街道一样,同样都有它们的名字,虽然有些土,不比城市洋气,但都是祖祖辈辈这么叫的,倒也叫的亲切。有点阴森的牛圈沟,喜欢的金华沟,捉蝎子最多的北柳沟,故事最多的人家沟,好玩的柳树沟,放牛常去的乱石沟,不敢独去的小二藏,很少去的大沟……没有没去过的沟,没有没爬过的山,凡是属于柳沟村的我都踏遍了。山也好沟也好对于小时候的我们,就像是城市里的游乐园!
我家住在河东,边上的一家,站在院墙内可以看到大半个村子,如果登梯子上平房,整个村子尽收眼底。北边七间瓦房,西边二间平房,四周一围,很大的一个院子,院子里有苹果树,有梨树,还有一块菜地,最爱的是在夏天,地里有黄瓜,西红柿,茄子,芹菜,豆角,青椒,小葱……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开花,结果,成熟,再去采摘,心里无比开心。春天院子里是很有生机的,白色的梨花苹果花,院墙外两棵杨树已长很高也长出了嫩芽,猪圈边的一棵有点弯曲的榆树也开了花,这种花是可以吃的,我们叫榆钱钱,和面粉一裹,先蒸再炒,在那个年代,这绝对是春天里特有的美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