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一定是对的吗?1+1=2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对的?事实上1+1=2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即1+1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等于2。
1+1除等于2外,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答案:
1、布尔代数时。1+1=1;
2、在二进制时。1+1=10;
3、大舌头回答。如1加1等于爱; 4、作为代表时。如哥德巴赫猜想;
5、文字游戏时。如1夹1,答案是零; 6、在急转弯时。如1加1,答案是11; 7、单位不同时。如1小时加1分等于61分;
8、实际需要时。如一尺布加一斤米等于一袋米;
9、智力测验时。如一滴水加一滴水等于一滴水;
10、特殊情况下。如一个男人加一个孕妇等于三个人;
11、搞笑回答时。如一只猫加一只老鼠等于一只吃饱了的猫;
12、在猜字谜时。如一加1,答案是十;一加一,答案是王、丰、卅等;一加一等于,答案是田、由、甲、申等; 13、……
1+1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数学方面的公式或定理莫不如此,其成立都有其相应的条件。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的规律或结论人们在述说时往往省略掉了条件,这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个事情的结论或规律放置于四海皆准,然而自己按此行事却往往碰壁,其原因就在于他不去想这个规律或结论的成立需要什么条件。
如果说这么多年的数学学习教会了我什么的话,那就是它教会了我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让我得以把握事情因果之间的关系,知道要用什么方法或规律解决事情时,首先会考虑它需要的条件是否具备,如不具备如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我认为这是数学最重要的价值。
更进一步,它还教会我们辩证思考:
一个好办法之所以顺利实施是因为它具备了什么条件?如果没能顺利实施是因为忽略了什么条件?
一个坏办法之所以坏是因为什么条件造成的?在什么条件下它就可以转变成一种好方法?
感谢数学!希望读到的数学老师能把数学的这种价值渗透到孩子的心里,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辩证思维思考生活,让他们一生受用。
某日读到宋正友老师《一则引人思考的材料》一文,发现与我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现摘录一段如下:
视频的内容是:一位女教师在幼儿专业教室里向孩子提问: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剩几只鸟?一个孩子马上举手反问:“老师,猎人用的枪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老师回答:“是有声的。”;又一个孩子举手问:“老师,那10只鸟里有没有聋子?”;老师表现出不耐心,但还是回答:“没有。”;结果又有一个孩子问:“有没有弱智、听到声音也不害怕的?”;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的向老师反问。甚至问到:“那些鸟里有没有情愿殉情、宁死不飞的?”;老师很不耐心地回答:“都是公鸟。”;结果又引出一串问题:“老师,有没有同性恋的?”……
孩子们把老师问得苦笑不得。结果老师拂袖而去!
最后发个图,供大家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