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冥想的过程中,一直存在诸多疑惑。今天继续升级一下自己对于冥想的认知。
一、冥想到底干嘛用的
我的心路经历了这样几个过程。
- 接受冥想
冥想很酷,冥想是一个冥修的过程。乔布斯、希阿荣博堪布、释迦牟尼、内观大师、周围的种种“得到高人”都进行冥想,那么我也要试一试呢? - 观呼吸
冥想的过程中,自己的意识真的很容易跑。从有觉知的呼吸到忘记呼吸,然后天马行空,随机漫步。 - 接受自己的天马行空
不要对自己的天马行空和随机漫步感到沮丧,让他们从脑中进来,然后慢慢把他们送走。坦然接受他们。 - 理解空
试图理解“空”的含义。随着对空理解的越来越深刻,送走这些天马行空或者执着的能力就越强。
二、对于佛学的理解
- 质疑佛学是对佛学的不尊重嘛?
对待佛学究竟是仰视还是俯视呢?研习佛学的人,既然相信他,肯定不会俯视他。那么用仰视的态度进行学习,我认为也不用。既然称之为佛学,那么他就是一门学问。有些人认为佛学是人类智慧的终极结论,面对未知的事情我不否认。但我认为研究一门学问,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该学问产生质疑我觉得并不是对于该学问的不尊重,反而是一种精进的过程。
- 让人认识苦,难道每次我经历快乐的事情,我都要想:“这一切都是虚幻的,算了吧,别高兴了。”
我想我们对佛学初级的认识,不是说要从此不快乐了,而是要“管理”快乐。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把短期快乐持续地长期化是不可能的。比如喝酒,今天的人完全可以负担得起每天两瓶酒,可是如果这么一直喝,就有两个问题。
第一是人的满足感阈值会越来越高,你会慢慢发现低度酒根本不过瘾,必须喝越来越高度数的酒,就好像吸毒一样要不断加大剂量。第二是这种喝法对身体可能有害,也许喝不了多久人就不行了,一辈子反而没喝着多少酒。
那如果我平生没有别的爱好,就爱喝酒,我应该怎么办呢?我会严格控制剂量,我会确保中间有所间隔,我会追求质量胜过数量。这样我会活更长的时间,喝的酒都是好酒,而且总体来说还喝了更多的酒。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就算有条件为所欲为也不应该为所欲为。 但是自然选择并没有给我们这个智慧!因为原始社会的人根本就没有条件一直为所欲为 —— 偶尔有酒喝就不错了,应该抓住机会多喝点。
佛学,至少在初级阶段,就是要跟自然选择的基因编码作斗争。至于说到了更高的境界是否根本就不想喝酒了,那就不是我所能理解的了。
- 佛学到底从哪里来?据说是从一个王子释迦牟尼那里来。如果没有释迦摩尼,那么佛学还有没有。如果人类文明就此灭绝。佛学就不存在了。佛学是偶然得知还是即使没有释迦牟尼众生也能悟出的智慧呢?
正确的理论,不可能只被发现一次。如果佛学是真的,那就算所有佛经都失传了,人类中的聪明人早晚都能再次发现同样的智慧。反过来说,如果佛学强烈依赖于佛经,以至于我们只要对某个字词拿不准,就不可能理解真正的佛学,那它就不可能是具有普世意义的真学问。
- 学了佛学就要六根清净吗?见过周围研习内观的人,开始对于事业、家庭的重要值下放,而花更多时间在内观以及个人内心修行上。这样下去社会如何进步?
其实我们在讲“五蕴皆空”的时候就说了,有些感情,在有些情况下,是错觉。我猜佛陀的意思大概不是让我们不管不顾,把一切都放下,那人生和社会岂不是都完了。
三、内观冥想与佛学的关系
- 对于内观和佛学,慢慢能否形成自洽的体系。
内观观什么?观呼吸。但内观的目的不是让你观一辈子呼吸,一直观下去,什么都不干。而是让你更加容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让你放弃对于自我种种情绪的执着,而用第三人的视角看待自己。 - 头脑特工队的启示。
好莱坞动画片头脑特工队,能够让我更加理解内观的意义。人的大脑分为好多个模块,比如:快乐、悲伤、生气、欲望、痛苦等等。然后每个模块的启动是没有规律的,随机漫步的,或者跟你人生的种种境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一开始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哪个模块启动。但是练习内关之后,可以更好的开启不同模块。 - 佛学不是精神避难所。
真正的佛学不是精神避难所,不是想普通人那样人生收到的挫折,然后到研习佛经、寺院打坐冥想寻找精神的庇护。佛学是具有主动性,如果把各种情绪比作一列列飞驰的火车,我想我这一辈子,做不到不上任何一辆车,也许自己修为不够。但是上了一辆车,自己能够主动从车上下来,这点我觉得冥想和内观还是有希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