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80年代及90年代,匯豐控股是為人熟識的股票。坊間更流傳“聖誕鐘,買匯豐”這句說話。由於匯豐派息穩定,加上息口亦較銀行存款利息高,是很多基金,退休人仕及散戶的至愛。很多退休人仕甚至把大部分積蓄,投資在匯豐股票上,目的便是創造一個被動收入,利用利息來生活。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可是到了千禧年後,匯豐便開始走向衰落。在此先不剖析匯豐商業決策失誤這範疇。但單從匯豐總行,在巒頭及地運上,亦可看到匯豐的衰敗端倪。
香港匯豐舊總行於1935年10月10日竣工,建築物的外形很像中國傳統三進式建築。外形十分穩重,仿佛如一個貴人端坐向前。
匯豐的選址亦有考究,她座落太平山下,左右兩邊是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從巒頭看,當時匯豐總行,背靠太平山,左右亦渣打及中銀相伴,形成一個王者之勢。而匯豐對出是皇后像廣場,基本上是沒有高樓。在堪輿造成一個廣闊的明堂,廣場上配有噴水池,再遠一點便是維港。可以說當時的匯豐位置及巒頭格局,都是十分出色。匯豐銀行門口的一對銅獅,擺放的格式,亦合符中國傳統規矩。獅子都是互向,並不是對外而向。在中國傳統上,祇有皇家血脈才能把門口石獅獅頭向外擺放。就算本身是三品以上官員,若非皇家血脈,門前石獅祇能對望。相信匯豐在當時,有聘請地師作堪輿指導。
匯豐總行座落在香港島的西北方,依照中國三元九運的圖表所示,中元六運,西北方是當運位置。
由六十年代起,匯豐便有了很好的發展。相比當時的英資銀,渣打及有利,匯豐的業績更是一支獨秀。更是由一個香港的本地銀行,發展成國際化銀行。踏入下元七運,由於地運對西方有利,匯豐業務擴展至歐洲等西方國家,使業務更上一層樓。
1981年匯豐高層開始把舊總行拆卸重建,並聘請英國名建築師-Norman Foster設計新總部,為了獲取更大的地則比率,新匯豐總行放棄了地面層,把地面層挑空,使皇后大道中和德輔道中打通。英國人沒有堪輿這方面的認知和文化,自1985年5月20日,匯豐新總部落成後,匯豐的巒頭優勢已丟失了一大半了,再加上地貌的改變,造成匯豐過往的風水優勢一去不返。
新總行從正面看,由於高聳而立,並隔阻了背後太平山的山影,形成了背無靠山之局,最差的一環,便是把地面層挑空,形成無根可處,財來財去的格局。再加上左邊的渣打總行重建,高度甚至高於匯豐。就好像過往的忠臣,現時郤要謀逆一樣。巒頭已失局,地運又如何。
由於97的問題,匯豐對中國及香港前境感到不樂觀。於1993年決定遷册回英國,以及大力發展歐洲業務。但從地運來看,2003年七運已完結,投資西方已非明智之選。迎來是下元八運,利主東北位置。倘若以二元八運來計算,其實七運更會早一點完結。
1995年其實已踏入七運(西方)未期,1996年已開展了八運。匯豐投資歐洲業務後,可謂年年碰釘,盈利已不覆當年。再加上英倫銀行在今年向各駐英銀行,發出不派息的指令,使匯豐股價一落千丈。或許都是如是因如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