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小树,家庭是土壤
我们都知道,一棵树要长好,需要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和雨露。如果我们把孩子比喻成一棵小树苗,那么孩子的茁壮成长也离不开良好的土壤环境和足够的阳光雨露。
倘若我把孩子看成一棵树的话,那么我把家庭看成了让孩子扎根的土壤,父母就是这土壤的养分供给者。
在孩子还是一棵小树苗的时候,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把根扎好,而他能否做到把根扎深扎牢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因为身为小树苗的他,还没有能力改变土壤结构。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重点要关注的是给孩子提供什么养分、如何提供养分。
孩子在吸收营养的同时,慢慢长大。在成长过程中,他会长出一些枝叶,这些枝叶,长成什么样子,长得是好是坏,有些是由基本决定的,有些是由土壤营养决定的,或者有些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有一些是生存环境造就的。
等孩子扎好了根,并且长成了参天大树,孩子就脱离了家庭,独立生存。但是扎在原生家庭里的根将会跟随他的一生,是他的基础,因为根始终是大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育儿树”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了一棵“育儿树”,如下图。
小树代表孩子,小树要长大,需要土壤中的养分。土壤代表家庭,父母则是这个土壤的营养提供者,土壤的营养包括了:父母的爱和典范作用。
德国心理学硕士及行为治疗师安妮特·卡斯特·察恩说:“没有爱与典范的教育将一无是处。”我很认同这句话,我觉得爱和典范的是教育的基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给予的养分。
怎样才是爱孩子?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我的理解是,爱就是接纳孩子和使用良好的语言。接纳孩子包括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接纳孩子的成长规律;良好的语言是指使用爱的语言,即倾听和移情。
父母的典范作用也是滋养孩子的重要营养之一。父母具备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具有正确的幸福观、持续关注自我成长、经营良好的夫妻关系等,这些养分都会被孩子吸收。
小树在吸收了营养以后,长出各种枝干,如品质、习惯、行为、技能。在这些枝干上又会长出不同的叶子,如品质枝干上长出乐观、责任心、勇气、自律等;如习惯枝干上长出阅读、整理、锻炼等习惯;如行为枝干上长出礼貌、体谅、言行得体等行为模式;如技能枝干中长出喜欢乐器、具备良好的社交技能等。
父母的关注点应该放哪里?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凯特说,无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当好父母,最基本的是要给孩子两样东西:根和翅膀。
作为父母,我们能控制的是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爱和尽量好的榜样,我们无法控制的是,在孩子吸收了这些养分之后,具体长成什么样子。我们的孩子可能长成了一棵苹果树,或者长成了一棵香蕉树,也可能长成了一棵猕猴桃树。具体是什么树,在开花结果之前,我们不知道,当然也有可能可以根据树叶来提前判断,那也要等树叶长出来之后。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好的营养势必能使孩子往好的方向生长。所以,身为父母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好的营养:如何爱孩子、如何做好榜样、如何经营夫妻关系等。
再着,身为父母,我们无法控制和改变孩子将来的生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锻炼孩子的翅膀,让他们足够强有力来适应将来的社会。这里的翅膀,我的理解是一些品质,比如:勤奋、坚强、上进、友善、自律、自我认识度、面对困难时的弹性有多大等。人生这么长,总是会碰到困难的,只是早晚的问题,倘若孩子有着坚强的翅膀,那么渡过难关的概率就会增大。
育儿和parenting
很多时候,父母在孩子身上发现了一些问题,就会求助于外界来解决,比如给孩子报个培训班之类的。但是实际上,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家庭的问题。比如,我发现我的孩子们在达不到目的时候,很喜欢用威胁的口气说话,“妹妹如果你不把这个给我,我以后就不跟你玩了。”诸如此类的,其实就是因为我自己长期以来很习惯于这种权威式的沟通方式,然后被孩子们吸收了,而我的这种沟通方式也是从我的成长环境中吸收进来的,如果不想将这种方式“遗传”给我的孩子们,我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
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在孩子身上解决,这样的做法其实很常态化,因为自古以来,我们把养育孩子的重点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育儿”一词,重点就在“儿”上面,而在英语里面,“育儿”对应的词是“parenting”,重点在parent,在父母身上。我觉得英语里面对于育儿的理解更符合常理一些。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陡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当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时,父母可以反思一下自身:我自己是不是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往往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主动改变孩子生长的“水土”,相信孩子身上的问题也会自动消失,倘若我们自己都改变不了自己,那么也没有资格要求孩子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