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分享307天 20190703
在学习苏氏的理论中,最让我感兴趣的,也是最让我感到迷惑的就是交集点。
交集点,让自己特别感兴趣是因为它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够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智力领域,引向要解决问题的本身。越想这一方面,就觉得他越神奇,毕竟如果真的实现这样的效果,课堂效率之高,学生课业之轻,简直不敢想象。
可是,再回想到现实中的课堂,好尴尬。越是想着利用交集点的课堂的效果是那么好,越想到自己在课堂上驾驭课堂时的多种尴尬。这种对比,让自己的内心产生一种愿望——掌握交集点。
经过几次三番的学习,对于交集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对于一堂课来说,这些矛盾交错的地方,就是敏锐的教师要重点找出来的地方,即苏霍姆林斯基命名的交集点。
后来,又经过冯老师的讲解,真的对交集点的认识,又加深了那么一点点,可美中不足的是,在现实中,自己对交际点的把握,真的真的是难以琢磨。
这次,又一次来进行学习,又碰到了交集点。我不能不用心的再看这一部分内容。借助于魏老师的理解,找到了自己,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首先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不能深刻的理解所教的知识。虽然是教小学所学的内容,相对来简单,但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可能提出你压根儿都想不到的问题,作为老师不会是正常的,但你总是不会,不用孩子们说,自己也觉得有点无趣。从另一方面来看,对内容理解得越深刻,越容易把握其关键点和重点内容,在课堂上更容易把握学生学习的状态,而不会把重点仅局限于内容之上,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
其次,找不到交集点,无法设计有效的,能引发思考的好问题和大问题,因此不能形成智力挑战。真的,在这方面,目前的自己,很难在这方面落实到位。以前只是想过如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压根没有想过教几点这回事儿。现在学了这个理论和好方法,但自己真的是辛辛苦苦的寻找,但因功力不足,千呼万唤还没找到交集点。
其三,缺乏足够的现象材料,导致学生已知知识不足,新知识就缺乏一个背景,变得较为抽象而难以理解,因此丧失兴趣。这一点的确如此,有两个方面的情况可以完全印证。其一,在现实中,第二套大纲基本上是不存在,或者说没有一点针对性。对于语文而言,在这方面,本身比较难以琢磨,加上第二套大纲的关系能够理解,但在现实中,具体操作起来,也因各种客观条件而失去这样的机会。其二是学生的测试准备往往不充分,所以这是整个小学阶段一而再再而三的脱节,而家长,则往往只关注于学生的分数。
回顾这些内容,自己意识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从问题出发,在自己以往所涉及的问题里,搜寻一下,看能不能从这里面找出一个大问题,或许这样的问题就能产生类似于交际点这样的效果。
可是,在自己细细体会后才发现,找准交集点,既需要功力的深厚,更需要长期的锻炼。自己之前所想的方向并没有错,只是感觉速度要求太快了,只懂得了一点点理论,就想在这方面做出准确的时间。古人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自己就恰中此说。
现在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之前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怪不的越想越不懂,越不懂越着急,越着急越想不懂,自己陷入了一个怪的循环之中。
看来学什么东西是一个过程,仔细的学习和实践,加上好好的揣摩,这样才会真正能学出其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