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蒙古王爷的早逝,儿子的离家出走,这个在满清时代的显贵家族一下子没有男人作为主心骨,只剩两个老太太维持着整个家族最后的颜面。
舅太太出身亲王,是尊贵的六格格,不管外面怎么变,她始终保持着自己原有的那一套封建等级,治家理念,深居简出,拒绝与外界接触,拒绝外界事物破坏这个高贵家族的一切,即使电灯已经普及,但因为一次无意的电线走火,舅太太下令禁用电灯,仍改用蜡烛,还是雕有祥龙和瑞云的蜡烛,整整囤了两间屋子;家里的作息也是遵循朱子的"逢昏即息",家里等级森严,等等,一系列生活小细节让人不自觉的体会到那个家族所散发出来的腐烂陈旧的味道,就如长期放在阴暗潮湿的樟脑丸所散发的气味。
两位老太太对外事不敢任何兴趣,唯一让他们牵挂的便是过继给他们的儿子,宝少爷,旁人挤破头都想要的那份尊贵,那份荣华,宝少爷在王府呆了两年便弃之不要,离家出走了,没人知道宝少爷为何会这样,也许是舅太太信奉的"出人头地都是建立在‘严’的教育",也许是王府的了无生趣,又或者是无血缘,总之,宝少爷走了,直到两位老太太离世都了无音讯。
宝少爷的离家给了两位老太太很大的打击,舅太太在得知他们以为的宝少爷不愿回家见他们时,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从先前衣着讲究的当家主母变成卧榻在床了无生意不久就离世的凄凉老人,塾之过?没有过错,只是观念不同而已,舅太太一辈子信奉的都是传统的那一套,她要担起王府的一切,即使王府已经名存实亡,但王府的一切都还是要以某种形式传承给下一代,不然她无颜与祖先交代,而宝少爷却拒绝做王府的承接人,王府的一切便生生的断送在舅太太手上,种种情绪夹杂,舅太太便送了命。
舅姨太太也想着宝少爷,但她没有舅太太那么大的思想包袱,一直生着病的身体,靠着对宝少爷的精神支撑,虽然这个精神支撑,更多的是她自己的臆想,硬是活成了百岁老人。
瘦尽灯花又一宵,浅看只是一个无聊夜晚的消逝,若将这无数个无聊夜晚叠加,便成了一个人无聊岁月的叠加,一个人的一生便在这无聊的等待中耗尽,无尽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