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有感觉,以前发发朋友圈就有一堆好友点赞,随便卖个东西就有很多人转账购买,但现在朋友圈已经很难快速变现了,因为朋友圈被我们过度营销,过度销售,虽然好多做微商的朋友还在孜孜不倦的构建她们认为的很和谐、很“真实”的、很有效、很赚钱的场景,但是事实确实是朋友圈转化太难了,那自媒体营销应该怎么玩?
一、微信给了大家做IP的机会
其实自微博出现,用户群体就真正的从社交媒体的使用者向参与者在转变,大众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自己的心情,晒图。一些微博重度使用者因为某些特长创造了大家喜欢的内容,火了,甚至成为了KOL(意见领袖),比如当年的很多草根大V”回忆小马甲”、“冷笑话精选”““、“微博搞笑排行榜””等等,之所以成为草根是区别于像姚晨、李开复、局座张召忠这样的本身带有明星光环的大V,产品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微博也不例外,几经沉浮之后,大v退去,微博变成了企业对外宣传的核心自媒体。
微信的出现,彻底的点燃了大家的表演热情。给了很多不爱表达的人表达自我的机会,不用特别专业到位的文字编撰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演绎自己的心情,有些人还会点赞,当朋友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就成为了一个IP,类似大V,微信与微博不同的是,微信把企业与个人使用做了区分,公众号与朋友圈。企业偏公众号,看重粉丝量、阅读量、转化率。个人偏重朋友圈,点赞量、评论量、转化率。再往后,17年比较火的“网红”进入全民直播时代,花椒、映客、快手,不同档次,不同层次,荤的、素的、唱歌的、跳舞的、直播卖笑的、大家都在抢这个可以一夜爆火的机会。
二、“朋友圈红利”已经过去,转化难上加难
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大家还在用视频、图片、文字、轻应用,在向用户描述一个自己可能都不相信的场景,客户没那么“傻”了,其实微信不断的推出新的场景工具(文字、语音、短视频。。。。甚至直播)也是在为了黏住客户。过往我们可能做一次活动,发一下朋友圈、微信群,持续发几天,效果很明显,报名的,缴费的不计其数。但消费几次之后,再发朋友圈、微信群,几乎没有动静,现在多数的微信群都是广告群、死群。以前朋友圈发个活动,询问的都会很多,现在你发完根本没人回应,发个个人的心情,好玩的段子,点赞的,评论的都来了,没有人会拒绝娱乐、段子,但大家开始拒绝广告了。这不难理解,我们本身是微信的使用者,粉尘内容的制造者,广告的接收者,你不喜欢的东西,别人依然。
三、短频快的段子,终究成不了正餐
每天我们都在制造大量的段子,有些相互传播的段子,大家甚至并不知道源头在哪,就因为好玩就传开了。鸡汤、段子、恶搞这些粉尘化的段子,终究成不了正餐,顶多算个开胃菜。“逻辑思维”为什么可以从文化入手到后来卖月饼、卖书,是因为“罗胖”传播的是知识,有骨架的内容,很多人可能开始并不相信“罗胖”的观点,但久了之后会成为忠实的粉丝,他想卖啥,粉丝买啥,这个需要周期可能会长,但有效。大众所谓的朋友圈营销没有铺垫,只是暴力促销、成功见证、不足以构建客户的信任感,只是把电视广告搬到了朋友圈,渠道变了,口味没变。
四、内容为王,构建有说服力的内容
内容的最大力量是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面向用户构建起来某种强烈的“信任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内容变的弥足珍贵,很多时候客户被感动还是因为内容,直击内心的文字,从“凡客体”到“陈欧体”的成功,都针对80后这群具有特殊属性的群体进行了病毒式营销,找到了80后的“痛点”,渴望被认同、不想被束缚、不想被对比。任何行业,想成为行业的标杆,不应该为了吸引客户,各种标题党、荤段子、完全迎合客户的口味。专业化的内容输出,虽然需要周期,但终会引领时代,所以“今日头条号”应运而生,与微信号异曲同工,但头条号更看重内容,做你专业的,网站会主动帮你推荐,引发关注,这其实也是大势所趋,构建专业化、品牌化的必经之路。
五、专业内容需要专业渠道的表达
专业内容一定需要专业渠道的表达,上一篇内容,讲到拓客,我们用到了外部渠道,效果立马呈现,4小时增加上千粉丝,800人付费。现在客户不只沉淀在朋友圈,高质量的内容渠道很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简书等等很多,高质量内容会被大平台转发,引发传播。当然过程是枯燥的,没有迎合客户做一些鸡汤、段子来的那么快,但专业需要积淀,然后是爆发。用户也总会有一天沉下心来,去看大篇幅的专业内容,给出最专业的判断,成交只是传播渠道中轻松的一环。
当朋友圈变现很困难后,我们需要更加尊重内容,尊重知识,沉下心来将我们专业的经验、深度的思考转换成有打动力的文字,感动了自己的东西,才能感动读者,成交也就开始了。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