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击》是法国新浪潮代表作之一,导演特吕弗。新浪潮的电影有个特色,就是走上街头拍,想到哪儿是哪儿,情节自然写实。这样的节奏放在《四百击》里,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主人公安托万无处安放的心,在随意的镜头里四处漂泊,悄无声息得日渐羸弱:
四百击是法国俚语,意思是一个捣蛋的小孩要挨四百下打才能变得听话。而安托万就是一个所谓的“无药可救”的孩子,他并没有挨四百下打,不过家庭、社会、学校让他所承受的“教育”反而比四百下棍棒伤害更大,冷漠的母亲、对他绝望的继父、只会体罚叫家长的老师、不良商贩……使得他的是非观非常扭曲。
他是母亲年轻时放纵的产物,所以母亲一直将他视为污点,对他没有任何关爱;而继父又不是亲生父亲,一开始对他虽然关爱有加,可惜对他的耐心有限,几次的顽劣行径使得继父与他决裂。在这样一种没有爱的环境下,他对外物的判断只包括对自己是否有利,比如逃课时撞到母亲在外偷情,他反而庆幸母亲不会将他逃课的事说出去;为了不上学他可以编造出“母亲过世”的谎言。整部电影就是他不停地用各种天真的想法搞砸所有事,他总是渴望变好,可惜他就像在迷雾中迷失了的孤儿,跌跌撞撞无数回也不会有人给他指明前进的方向。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组正反打镜头:安托万进监狱后母亲探监时他的情绪变化,从最初等候访客到来时的无比期待,到看到来者是母亲时无比失望,再到两人同框时他的沉默不语。家对于他来说永远不是避风港,即便电影中期母亲出于某种原因开始善待他,母亲对他而言也只是一种折磨。
尼采说:“真的,人是一条污水河。你必须是大海,才能接受一条污水河而不致自污。”而十二岁的安托万无法拥抱母亲,他只好选择拥抱大海。
不幸地是,这部电影还是导演特吕弗的真实写照,他通过电影把自己解剖,把血淋淋的童年横陈在观众面前。他告诉大家电影叫四百击,告诉大家他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不过我以为,他更想告诉大家的是没有一个孩子不需要关爱,对一个孩子的管教打四百下没有用,四千下更不会有用。我一定不要成为这样的母亲呀!看完电影的我如是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