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实验中学的公众号在23:45推出《我去山大看世界》专栏和一篇新闻。新闻是昨天下午同一时间进行的山大教育集团做的两场培训《言之有道》和《宣传有方》。
推文我是第二天早晨看到的,新闻分两个部分写成。我们习惯于将山大培训写得详尽,以便日后查找资料。这一次文章的每一部分也非常详细,仿佛是讲话稿的文字版,让没有参加培训的老师也能身临其境,学到所有。
写公众号的是石老师、丁老师、王老师和孙老师,她们都是会议结束后,加班写稿,一直忙碌到很晚,最后由孙老师编辑推送。
我有幸知晓了编辑用了大概一个小时(我效率低,一般都是两个小时),我编辑的是“我去山大看世界”栏目。昨天五点多培训结束,本打算放弃专栏的推送,把发文机会留给新闻,考虑再三,担心专栏不能在六月底如期结束,感觉还是按计划“两周三篇”的规律来做,不破规矩,所以马不停蹄开始编辑。
采用以前的模板,一点点复制文字、上传照片,编辑完后发给张老师预览(张老师负责稿件最重要的修改工作,同时审稿,避免出现错误),自己细看电脑上的文字,的确和张老师说的一样“许多细节还要改一下”。干脆,从头到尾儿检查修改一下,再发预览。
我们俩微信交流期间已经七点多了,空旷的教学楼上都黑洞洞的,二楼只有我一个办公室里亮着灯,卫生间的门帘儿被风吹打发出的声响,很像不断有人掀起、放下门帘,心里害怕极了。
怎么办?回家编辑器不好用,还得在这里改完、审核完、做成成品,等待孙老师的新闻一起推送呀。
收起犹豫,壮起胆子,说服自己。改完后保存,匆忙关机。唉,忙中出错,忘记再次发送预览给张老师,只好再开机,登录,发送预览。
接着给孙老师沟通,公号一起发两篇。和我想的一样,孙老师正在家里忙着写,石老师也在学校加班写,王老师在忙写她的大稿,丁老师写她听到的前半部分……
一路上想起,每次参加活动,别人都是很投入的享受或听课,我们呢,要参与活动,听内容,找感受,还要东跑西颠,找位置拍照,还要想着如何用文字表达出来。活动结束后,别人完事就等于完工,可以轻松回家,我们呢,“坐”的功夫才刚刚开始,连饭也顾不上吃,加班组稿,连夜发出。
有时夜里的大活动,力争当天发出,夜里12点前实在发不出,四点多就起床编辑,争取早发。
年龄大,老花眼最近还有些痒,对电脑操作也不灵活,坐着坐着,三四个小时就过去了(甚至做成小三号字体才能看得清楚),稿子还是发不出,领导催,自己更急……
起初每每有活动,我心里先畏惧三分,又有东西要写,怎么写呢?愁死人!也只能逼着自己去写,硬着头皮去写,各种搜、百度,慢慢地就逼出套路来、逼出方法来,连“复制、粘贴”也自然地与文章浑然一体了。
后来,再遇到活动就不那么紧张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从容,事先要有“将”、有“土”,或者通过逼迫自己的更多训练,成为“将”和“土”。
其实每一次,大家伙几乎都是逼迫自己。
说起逼迫,想到2019年学校演讲时,和陈校长一起听初讲、打磨稿件的几天。
陈校长对每一个老师演讲内容落地的指导,对初讲时语气语调的把控,以及走台、手势的示范,都堪称经典。问他,为何繁忙中还能如此静心去听每一个老师的演讲,并且精准指点。他说,我也是逼迫自己,做事儿就要做好。
逼迫自己,是去掉身上的懈怠,脱离松散的环境,约束自己,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制事儿就要制好,是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事儿的习惯性原则,是负责,不是应付;是原则,从不打破。
就像昨天上午王老师说过的:主任告诉我随便写写就行,可哪里有随便写写?我心里有自己的标准,从来不会“随便”写,写,就得写好。
所以,她前天熬夜到凌晨两点,自从接受大稿任务的那一天开始,心里总是有事儿牵着,惴惴不安。接受了任务,就要完成任务,自我要求还高,就只能逼迫自己去花更多的时间去写,去加班,去熬夜……
她“一动不动坐了四五个小时”做成的那篇实践活动稿件,我特别有感触。看上去并不特殊的一篇文稿,也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写出来的。
去姚寨那天,我也是夜里回来就开始写,第二天一整天没做别的事,吃饭睡觉都是稿子,最后终于在晚饭前发出。
从来没有轻轻松松,也很难无中生有,所有明艳的花儿,当初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最近学校的“我去山大看世界”专栏,老师的稿件也常有退回去再丰富的遭遇,“逼逼吧,能逼出一些好文章来,就是他们去组织内容的过程,都是对自己的历练”,善于逼迫自己、深知逼迫作用的领导,太知道该怎么督促老师们进步了。
年轻老师们工作本来就忙碌,写稿无疑更加重了负担,但大家都很支持学校工作,我们相信:帮别人,最后都会帮到自己。或者像李主任说的那样,宣传工作出色获得“一票肯定”制最好。当然,最不济,也会像罗胖讲过的,会养成一种“暗能力”,就是,你做一件事儿,会培养出其他的能力,这些能力眼下虽然不能变现,但是,也许未来有一天,你能凭借这些暗能力,找到新的业务和赛道。
“逼着逼着,都成了英雄”,每个人几乎都是从头疼开始,从没有任何头绪开始,到慢慢有了一个开头,逐渐丰富了内容,成文。
输出,需要大量的输入,为了能有不断的输出,就要每天与书为伴。李主任称陈校长为“听课狂魔”(听到第140节课时,他忽然有了对课改2.0的思路,量变引起质变),何止“听课狂魔”,他也是“读书达人”,没有博览群书,就没有前沿的教育理论,也没有对课改的见解,和输出的《又见明眸》、《又见萍聚时刻》和《藤萝》,那些读过的书,几乎可以确定下笔的水准。
在“俟尔拾光”公号里,我看到了张老师读的书:估计所有看到的人都会被鼓舞。
有一句话,叫“所有的奇迹,都是早有准备”。如果存在奇迹的话,奇迹都是辛苦付出后的水到渠成。
逼着逼着,你或许就成了英雄。不逼迫自己一下,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