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机智》第一章

最近跟着王荣平老师读《教学机智》这本书,翻看了第一章。

引言就是说“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是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开头讲到珍的故事,她刚读六年级,老师发现她特别成熟,每天都感觉她比其他小朋友经历更多一点。其他孩子花半小时写日记,写诗歌。然后老师会把所有日记收上来,批改写评语。老师读到珍故事,说今天心情不好,给爸爸写了一封信,很想他,总体来说,就是发现她是很孤独的,然后老师就会用一些贴心的话来安慰她。

一个老师遇到像珍这样小孩很多,有可能比真的遭遇更早,但是为什么在珍身上,这个老师却总是像一个母亲那样做出反应?

作者写到说,孩子和父辈祖辈相比,年轻一代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家庭更加不稳定,离婚司空见惯,邻居也搬迁很频繁,学校少,人情味多了竞争性。这就使得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童年时代作为人生发展阶段在逐渐消失。信念、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条件、理想及生活方式呈现着多元性、复杂性,充满矛盾和冲突。

所以今天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一个偶发性的经历。偶发性生活是一种不确定、无法预测的生活,随机遇而变。这种偶发性也让年轻人生活也充满了刺激性、挑战性。

现在孩子出生在一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体验生活的各种可能性社会中,那当然这些可能对于所有孩子说是不一样的,有可能他也是充斥在贫困、失业、酗酒、吸毒的那种暴力环境下。

在过去的年代里,因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很清楚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可以信赖什么事可以做。而现在的儿童呢,是生活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所以他们必须对自己生活做出积极的选择,唯恐不能出人头地或一事无无成。

现在孩子必须主动的认识他,出生在充满可能性的环境中。偶然性既有消极,也有积极意义。从积极消极意义来看,现在许多儿童生活在一个不确定世界里,充满着太多相互矛盾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目的的世界里。这种困境意味着儿童会陷入漂浮不定,会陷入一种自我毁灭的生活方式。

从积极意义来看,每个年轻人都要做出生活的选择和承担责任和义务,必须与他们前途的可能性和潜力和谐一致。

因此,着眼于儿童生活的新型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必须把握如何与儿童和青年保持一种体贴和坦率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的遵循传统的信念、过时的价值观、陈旧的规章制度以及一成不变的惩罚。


即使是在目前父母和家庭影响都是脆弱的时代,父母在孩子的幸福方当然承担主要责任。教师的含义就是他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关系。

专业教育者必须尽可能协助儿童的父母完成其主要的育人任务。就是说老师有替代父母的职责。

儿童他不是空空的容器,他们来学校不只是让教师通过特别方式给他们灌输课程内容。而且,来上学儿童毕竟来自某个地方教师需要了解一下他们带来了些什么。 他们目前的理解程度、心境、情绪状况如何,是否已经准备好应付学科学习和学校世界。

担负着教育年轻一代任务的教师们应该知道他们教授什么,并且应当为他们共享世界,颠负传统传统肩负起责任。而且,他们应该知道如何将这个世界成为年轻一代,让儿童使这个世界成为他们自己的世界。

也就是说,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品质,这是人的崇高使命。这种其实隐含的一个至关重要问题:缺乏上述品质的人,是否也具备教教育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教育学上的适合性呢?

本书在教育儿童方面提供了一种自我反思方式,尽管如此,把教育的智慧性和机制性当做行为准则、技术和方法来学是不同行不通的。因此,想从本书中寻找有效教学简单模式或控制课堂的确定方法是徒劳的。

教育学从根本上说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它其实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一方面,教育者需要为儿童的幸福随时准备站出来并接受批评。另一方面,教育学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活动,必须愿意对他所做的和所代表的随时质疑。

现在大多数教育书籍都是针对成人父母和教师,而不是以儿童为中心,他们都预先带着这样的问题,教育者应该如何思考、行动、感受,与儿童交流。

但是这种忽略了两个重要思路,一对成人的强调,没有考虑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具体情况这么特别,也未能考虑儿童在教育,在家庭、学校、社区如何体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最重要问题始终是儿童对这一具体的情境关系和事件体验是怎么样的。

其次,这种主题偏重于成人如何处理儿童的事情,而忽略儿童对成人,尤其是对他们的父母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儿童他也可以有力的转变了大脑的自我感觉,对生活的选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儿童的这种强有力的影响,改变成人的生存个个性存在,并辐射到成人整个生命。正是这点激发了本书的主题:教育学。


忽略儿童感受,是我们很容易犯的的错误。比如我最近在班级搞“课前3分钟”,碰到一个学生跟我说他不想上去, 他可能是比较内向害羞,就是很排斥上台。我原来肯定是会给他做不断做思想工作,让他上台去。

但是我现在觉得要尊重儿童的体验,他现在想不上台去是可以理解的。我就可以等他,等他觉得时机到了,准备充分了再上去,或者不上去也可以,另外可以做他觉得可以做到的事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