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间有点明白了为什么同样都是学生,同样都是严厉的老师,为何如今的学生就显得更娇嫩,打不得,那不得呢?
过去的话,一个地区的学校,或者说是教堂,大部分都是建在少数的,很熟悉的几个村庄里的,课堂上的同学,都是从小玩到大,彼此之间都很熟悉,而老师,也基本上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对学生,家长而言都是很熟悉的,因此呢,一个老师即便是用戒尺打了一个学生很多下,那学生和老师也早就熟悉了,知道彼此的为人并不是针对自己,因而课后还是可以互相调侃的,即便学生和老师不熟悉,学生和学生之间也是非常熟悉的,所以,课后学生和学生还是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娱乐活动来消减在课堂上被训诫后的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熟悉的友情,甚至是师生情可以有效的缓解甚至是去除训诫的不良影响。过去的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班里的人都是附近的几个村落里彼此十分熟悉的几个好友,即便是跨年级,玩到一起的人也是很多的,因此在过去,学生之间的友谊可以说是相当稳固的。
现在呢,就拿我当初中小学的情况来看,在我上小学时可以说已经是远走他乡了,我当初的小学同学有很多都是“外乡人”,彼此相隔十几,数十公里的,虽说小学六年级期间友谊相对来讲是相对稳固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一直到小学毕业之后,我们突然会发现,曾经玩的很好的朋友,却因为距离没有办法再一起玩耍了,而曾经和自己玩的很好的村里的朋友,又因为几年来的见面次数渐渐减少而疏远了。其实,这问题目前还是不算大的,毕竟虽然和同村的人相对疏远了,但不是不联系了,可以说,现在还是有断断续续的友谊的。但是,事情在初中之后就会发生改变,我们一方面要巩固那些即将破碎的友谊,一方面还需要重新熟悉新的且不长久的朋友,其实这样的朋友,我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也就是三年的同窗好友而已。在在在新上学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新的学生,以及老师都不熟悉,我们从小生来对比自己大的人就有一种敬畏之心,尤其是对那些生来敏感且脆弱的人而言,更是不敢贸然与这些大人物交谈。一旦这些老师有些过分的教育手段施加在这些学生身上,那这些学生无法再像上个世纪父母那一辈的人一样,或者由于和老师之间熟悉了,也就满不在乎了,或者是因为有很多非常熟悉的好朋友一起,这些痛苦会减轻,这都不存在的,一旦这些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消除,长此以往的积压在内心就会产生很多消极情绪,严重者就会形成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抑郁症。而这只是在初中阶段,到了高中,学生们又将迎来一波新的朋友,新的老师,今年来又因为高中学习的非常大,成为了学生的又一个压在心里的巨石,那但凡出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消极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放,就会立刻形成蝴蝶效应,甚至可能会联系过去可能已经忘记的那些负面情绪,一起迸发出来形成一片巨大的乌云笼罩在这些学生的心头,抑郁症的出现率随之上升。因此,有些人会说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为何比过去的那些孩子要软弱呢,我觉得并不是现在的孩子更加软弱了,只是如今的环境不一样了,孩子们释放压力的途径没有以前的那种方式了而已。
这只是我突然间想到的一个原因,不知道各位看官对我的这个看法如何,欢迎指点。当然,有关这件事的原因还有很多,也欢迎大家分享一下各自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