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要想治理天下并有所作为,我断定他不能达到目的。“天下”这个怪东西,不能勉强作为。谁强做,谁就把事做坏,谁把持,谁就把它丧失。所以,一切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轻嘘,有的急吹;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小挫,有的全毀。因此,“圣人”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行为。
感悟:本章再次强调无为而为,强行就会带来虚伪和损失,而“圣人”的行为是不走极端,而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老子的观点,我是站在中间来看,就今时今日,我认为他的观点即有可取之处,亦有不可取之处,关键在于活学活用。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用“道”辅助国君的人,不靠兵力在天下逞强。用兵的后果,很快就得到报应;军队驻扎过的地方,长满了荆棘,大战之后,必有荒年。只要达到目的就算了,不敢用武力逞强。达到目的的不要自大,达到了目的的不要自夸,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要认识这不得已的办法,达到了目的就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要衰老,这不是“道”的原则。违反“道”的原则,必须提前死亡。
感悟:君主昏庸,就会随诸臣挑起的事端而发起战争,这不过是争功的一个工具而以。但他们不知道物极必反,所以的报应,其实就是“道”的运行规律。
31.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战争啊,不祥的东西,谁也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接近它。“君子”平时以左边为上,用兵打仗时就以右为上。战争这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用的,不得已而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如果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就是以杀人为乐趣。以杀人为乐趣的人,不可以在天下得志。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就是说,打仗要按照料办丧礼的仪式对待。杀伤那样多,以哀痛的心情参加,战胜了按照办丧事仪式办理。
感悟:本章继续反对战争,如果发生战争应该以如何心态和形式处之。这一章至少让人认识到“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让那些杀人无数,攻城掠地去反思。同时避免那些不得以而战的人杀人成性。
其实老子文章,我们要学的不是他描述的情境,而是背后的道理。比如这一章,虽然现在没的肉搏战争了,但是还存在着商战、情战等其他形式的战争,同样的是“你死我活”,战胜的怕失去,失去的要再争回来。历史一直在重演。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译文:“道”永远是无名的,“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谁能支配它。侯王若能保有它,万物将会自动地服从。天地相合,就降下甘露,人们没有令它均匀,而自然均匀。有了管理,即有名分。名分既制定,就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道”在天下的地位,正像小河流归附江海那样。
感悟:本章昌导侯王用“道”管理百姓,百姓自然就会归顺于他。
其实《道德经》每一章讲的都是“道”,描述的情境不同,背后的规律都是一样的。所以我总感觉所有的内容都是重复的。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叫做智,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明。战胜别人的人叫做有力,克服自己的人才是刚强。知足的人就富足,坚持力行的人有志气,不失立场的人经得起考验,死后而不消失的人才是长寿。
感悟:本章强调重心在放在自己的身上,要向内求,自明才能明人,自胜才能胜人,知足才能富足,有志气才能战胜一切阻碍,有立场才不会成为墙头草随风倒,死后其精神不灭者才是真正的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