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出身贵族,自幼显露帝王之相。17岁出道就展示了极强的军事素质;19岁被高祖策封为秦王;23岁又被高祖册封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头衔—天策上将;28岁通过宣武门之变登上了权力之巅。在后面的20多年,进行了著名的“贞观之治”,52岁病逝终南山的翠微宫。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有口皆碑的明君代表之一,他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在他的贞观年间:对内,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征服蛮夷,与各民族融洽相处。他的统治,为盛世大唐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学习历史,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历,看看他是如何渡过这辉煌一生的。
一、 龙凤之姿: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公元598年,他出生于今天的陕西武功。
据传,太宗出生之时天相大吉,曾有两条龙在李家门外嬉戏。4岁时,有位会算命的书生看到太宗之后大加赞叹,称他为: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而《旧唐书》也记载: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耐也。
公元613年,李渊与同为贵族的长孙家族联姻,以李世民迎娶长孙氏为妻。长孙氏是长孙无忌的妹妹,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她和李世民所生的其中一个儿子,后来成为了李世民的接班人--唐高宗李治。
长孙无忌是唐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李世民被册封为秦王时,就在帐下辅佐李世民征战四方。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登基后,他先协助唐太宗治理朝政,太宗死后,又继续辅助唐高宗打理朝纲;后来因反对武昭仪立为皇后未果,被流放黔州。此为后话,本文不叙。
二、少年封王:
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在雁门被突厥人重兵包围,17岁的李世民响应招募前去救援,他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旗下。
出发之前,李世民对云将军献计:“我们要多携带旗鼓用来设置疑兵。因为突厥人举全国之兵包围天子,他们认为我们国家在动荡中无人救援。因此,我们要把声势造大,白天让军旗连绵数十里,夜晚让钲鼓齐鸣遥相呼应。突厥人看到我们救驾大军人多势众,就会有所畏惧望尘而遁;否则,在敌众我寡的局势下,他们若排遣主力来与我们交战,我们很难战胜强敌。”
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突厥的侦察骑兵发现了“救援大军”后飞马报告,突厥人果然立刻掉头撤兵,他们顺利解了隋炀帝雁门被围之难。
公元616年,18岁的李世民跟随父亲留守太原,当时有高阳贼寇攻打太原,李渊反守为攻深入贼人阵营鏖战,渐渐陷入困境难以撤出。李世民以精锐骑兵闯入重围用弓箭开路,所到之处敌军无不溃散;不仅在敌营中营救了父亲李渊,并会同后续部队,一举大破敌军。
少年李世民有勇有谋,闪亮登场后就出手不凡屡立战功。公元617年,他看到隋朝命运已终,暗中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起义大军战无不胜,当年就攻入长安,灭亡了隋朝建立了唐朝。少年李世民战功卓著,被册封为秦王。
三、青年登顶:
唐朝建立之初根基并不稳定,内有隋朝旧将各自自立为王,外有蛮夷觊觎中华沃土。以秦王为首的大唐军队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1、浅水原之战
隋朝悍将薛举在兰州称帝,形成了大唐西部的隐患。薛举死后儿子薛仁杲(音:稿)继位。
《旧唐书》记载:薛举父子勇悍绝伦,性皆好杀,仁杲尤甚,无恩众叛,虽猛何为?。当时的这对父子,对大唐的西后方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公元618年,秦王李世民在浅水原与薛仁杲会战。在半年的战役中,李世民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采用后发制人的战术,在敌人疲劳至极中穷追猛打,最终击败薛仁杲,押到长安被斩首,消除了唐朝西后方的安全隐患。
2、虎牢关之战
公元619年,李世民先后击败盘踞在北方的宋金刚和刘武周,巩固了唐朝北方的疆土。此时的唐高祖李渊,把目光转向了中原和华北一带。
当年,李渊太原起兵攻克长安灭亡隋朝,自称为“唐”;中原霸主王世充占据洛阳,自称为“郑”;而在华北拥有优势的窦建德,在河北称为“夏”; “唐”、“郑”、“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公元620年,李渊为了拿到中原、华北的优势,采取先“郑”后“夏”各个击破的方略,派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出兵中原。
秦王李世民率军大战王世充,同时迎战后来出兵救援的刘建德。在虎牢关古战场,李世民多次率轻骑兵奔袭穿插,经过半年多的鏖战,先后擒建德、降世充,取得了中原和华北的统治权。自此,大唐朝的内忧基本消除。
虎牢关之战大胜之时,唐太宗李世民生命中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就是魏征。他在此次大战中被俘,并投靠了太子李建成。
魏征敢于纳谏,辅佐唐太宗成就 “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后来辉煌的大唐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为后话,本文不谈。
3、天策上将
由于秦王李世民居功至伟,唐高祖李渊已无官职可封了,于是设立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天策上将”,并将这个头衔授予了李世民。
“天策上将”职位在三公之上,武官官府之首,这一职位也成了李世民与皇太子李建成角力的重要筹码。最重要的是,他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的官员。有了这个便利条件,李世民大肆搜罗人才。在天策府里,既有历次战役中的功臣宿将,更有“十八学士”纳入天策府的文学馆;后来贞观之年中的那些名臣大将,大多来自天策府。
四年后的公元626年,突厥人进犯边境,太子李建成试图借机控制天策府李世民的兵马,玄武门之变发生了。
四、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发动了一次流血政变。李世民在这次政变中杀兄弑弟,唐高祖李渊无奈改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
据史书记载:太子李建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二弟李世民,心中怀有忌惮;就和三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设计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在经历了毒酒、诋毁、夺兵权等一系列过程之后,李世民“被迫”采取了强硬措施予以应对,提前设伏兵于玄武门,发动了惊天动地的玄武门之变。
史书是当代人记录当时发生的事件。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记录事件的史官,面对胜利的一方,能不能真实录下当时的真相?是值得三思的。至少玄武门之变的前因后果,引起了后人的质疑。
首先,从整个事件的发生到结束,一切都掌控在李世民手中,这也非常符合他的文韬武略。他运筹帷幄从容不迫,完全实现了他的个人目的。这个事件给人的感觉是:这不像一次被动的防守,更是一次主动的进攻。
其次,李世民喝了太子的毒酒,虽然“暴心痛,吐血数升”却幸免未死。在过往历史上演的宫廷大戏中,饮毒酒未死者,仅有李世民一例。所以,“毒酒”事件的真实性令人怀疑?
再次,既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何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还继续绞杀亲兄弟的数十个孩子,这更让人怀疑他的心思缜密,这是要斩草除根的节奏!
无论事实真相如何?历史上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如果对“玄武门事件”众说纷纭有褒有贬的话,但从来没有人质疑过他的军事能力。所以,“玄武门事件”不论是李世民为求自保,还是蓄谋已久,他取而代之成为了唐代历史上的第二任皇帝,他让大唐进入了贞观之年,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为后来进入辉煌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贞观之治
公元626年9月,李渊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继位。公元627年1月,历史进入了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开始了他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继承了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的国策,并且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
李世民知人善用、以农为本、厉行节约,将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推向了鼎盛。他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贞观年间的大唐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大唐社会出现了久违的安定祥和局面。
李世民平定外患的同时,尊重边族人民的风俗,加强与域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贞观时期的大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体现出了高度的全面自信。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对外国经验既不排斥也不盲从,不卑不亢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大唐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坚实基础。
贞观年间,大唐的疆土版图不仅空前辽阔,人口也是与日俱增一派繁荣,难怪古今史学家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赞不绝口。
中国台湾作家柏杨说:“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明太祖朱元璋说:“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说:“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明君的形象毋容置疑,但他勇于、善于纳谏的品德更是深入人心。喜爱李世民的读者,敬请期待下文:《李世民与魏征》。
2023年11月4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