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爱会伤人》
这本书的一些理论我还是第一次听,也许以后还能看到其他不同见解,暂时存之理之。
大概懂得太少,所以对一切观点充满好奇。
有些理论很有意思,我觉得关于对于爱情中的很多观点,像回归童年应该与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很相似,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并认同部分。
还有一些观点确实让我站在一个新的角度看待问题,会觉得很有意思。
且不问对错与否,怀接纳心态理解不同的认知,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以心理学角度看待爱与爱情。
摘抄与记录:
1、真正有人生智慧的人, 会拒绝被迷恋,也拒绝被迷恋,也拒绝另一个人的幻想。
2、我们很容易执着于源自父母恋人原型。一见钟情的秘密在于熟悉感。
3、要改变强迫性重复的命运诅咒很难,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是给予足够的爱、信任 、独立和坚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会不断重复这些好的东西。
4、七年之痒是寻找真爱的契机——人的一生有两次童年,一次是零到六岁,六岁时孩子的人格结构和智力结构基本定型。另一次是恋爱婚姻,恋人会在第六年唤醒“改造父母、纠正童年错误” 的渴望,并将这种渴望投射到恋人身上,在第六年,我们发现改变不了恋人,这种投射就会破灭。只有当幻想消失后,两人都愿意接受真实地彼此时,真正意义上的相爱才会产生。
5、 警惕爱情七个教条:一个人越爱我,会对我越好;越忘我的爱,越珍贵;年龄越大,越懂得爱;对朋友越好,对我会越好;他说我不行,那一定是他行;受过伤,会更懂得珍惜; 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爱情里还是要尊重自己的感觉,它比这些教条更真实,更可靠。
6、每一次缘分都是一次功课: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轮回,“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放弃自我价值体系,去想与己不同的恋人学习,从而顺利完成这个功课。
7、爱情是童年关系的内在轮回,那些我们归结于对方的错误和痛苦,更多的时候应该回归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内在关系,以及童年的渴望,分析是不是将自己的幻想投射在了对方身上。
8、安全感是经营感情的基础:有浓重不安全感的人,会追求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掌控感。
能化解这种不安全感的不是任何人,而是自己。
9、服从和支配,都源自分离恐惧。当对方不能或不愿意以我们认同的方式回馈回来,我们就会产生焦虑,认为对方不爱自己。事实上,这种投射性认同可能性很小,一旦认同,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
10、 爱情中硝烟四起,可能是因为安全感的缺失,因为对分离的焦虑,也可能是处于对权利的争夺。所以:放下亲密关系中的挡箭牌,即不要轻易扯出对方以前犯的错误从而导致矛盾升级;警惕你身边的隐形攻击;谨防亲密关系中被洗脑。
11、找到你人格的对立面:
每个人都是矛盾的个体,我们很容易看到自己身上的一面A,却常常很难发现对立的另一面-A。
要想化解这种冲突,就需要将注意力的焦点从外部转移到自己的内部,找到矛盾意识中的A和-A,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彻底改变内心。
12、那些等着对方提分手的人,其实并不一定比抢着提分手的人更有“良心”,更懂得爱。恰恰相反,他们有时候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完美情节”和道德制高点。
真正的善良,应该是尊重自己的感受,为对方负责,同时为自己负责。
13、俄狄浦斯期,爸爸和孩子、妈妈和孩子、爸爸和妈妈这三个关系同等重要,只有这三个关系都是充满爱的、和谐的,一个孩子才能形成非常健康的爱的模式。
长大后,她就会将这个爱的模式投射到自己的爱情和家庭中。
14、我们读到男人和女人对于爱情的需求是一样的,但是,更多的时候,男人害怕被吞没的创伤,而女人害怕被抛弃的创伤。
15、想要走向真爱,我们要学会破解自己的幸福密码,学会相信和尊重自己的感受,同时放下爱情的神话,不要把情爱作为逃避生命本身意义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