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朋友圈,晒娃的年轻妈妈最多,称呼也各种各样:宝贝,宝儿,心肝儿,大哥,小公主,小祖宗……比起从前70年代的我们“大嫚儿,二嫚儿,小小儿……”简直天差地别,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那些刚刚长大仿佛还未断奶的新爸爸妈妈们真的做好面对一个会哭会闹而不仅仅会笑的活生生的孩子而不是宠物的准备了吗?
(一)
夏日,午后,微风拂面,凉气习习。小广场零散着老人小孩和年轻的妈妈。一个两三岁的男孩在玩球,随着球的滚动,慢慢远离了妈妈,开始向马路走去。那披着棕黄色长发的妈妈时不时拍张自拍,然后聊着微信,语音文字轮换上阵。
忽然,一辆车紧急刹车,发出刺耳的声音,车门打开,下来一个中年男子,皱眉看向离车头不远捡球的小男孩:“谁家的孩子?怎么不好好看着,出事儿了算谁的?”那边坐着的妈妈抬头,扫了一眼无恙且无感的儿子,方站起来,过来拉着孩子,嘴上说着:“宝贝儿,吓着了没有?什么素质?”然后还对着手机说;“我的宝贝儿被一辆车吓坏了,我得安抚他幼小的心灵。”然后让儿子瞪眼张嘴,拍照。
中年司机站了一会儿,一脸愤怒,最后化成无奈,嘘了口气,上车离去。
站在一边看着的我很是无语,却没有资格说任何话,忽然我就想看看对方的微信,看看微信上显示的那个时尚辣妈对儿子的各种体贴呵护……
毫无疑问,这个妈妈是爱孩子的,但同时,她更流连在自己的世界里,孩子玩儿孩子的,她玩儿她自己的,互动时,孩子仅仅是作为她上传网络秀自己的道具。
(二)
有一日坐公交车,旁边是一个帅小伙,烫着短发,裤子挽得很短,露出脚腕和很长的小腿,翘着二郎腿,在我眼前晃。初冬,我下意识紧了紧衣服。小伙儿在打电话,语气不奈:“行了行了,不就生个孩子你就那么多事,我在家有什么用?他(她)想哭我还能不让他(她)哭不成……好了好了,我让我妈赶紧的过来行了吧。”然后扣电话,拨电话,刚才语气只是不奈,还比较温柔,这次直接粗暴了:“我说妈,你到底怎么回事,不要你孙子了不是?你要再不过来,我把他从楼上扔下去别怪我哈。”
天,我偷偷转了转头,原来愕然的不是我一个。
这些用网络激素催熟长大,用叛逆不羁来彰显个性,用时尚知识来装饰形象的年轻爸爸妈妈,所有的责任义务都贴在在表面上,内里却依旧渴望母乳,拒绝承担。
一般情况下,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心灵尚未断奶,过于关注自己的父母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这大都是九零后的爸爸妈妈,而他们的成长,本身带有浓浓的社会环境色彩。
九十年代,“下海”的浪潮打湿了每一个措手不及的人,一度传出“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于是,各种知识无用论在蔓延,直接浸入到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身上。
曾经遨游商海的弄潮儿的长子“女”已然长大了,那时的忙碌加上忽视直接导致这批孩子成绩一般,随便找个大学毕业了事或者直接拿钱出国“深造”。其中却有很大一部分人有了“二胎”,在经验教训下,“老二智商高”的言论又开始盛行。真的是智商问题吗?无非是曾经迷茫的父母学会了坚定,曾经忙碌的父母放弃了浮华。
(三)
朋友也是一个二胎妈妈告诉我:都说我偏心老二,替老大鸣不平。却不知道曾经因为怀了老二我对老大的各种歉疚,百般补偿。买任何东西都把最好的给老大,或者先让老大挑,剩余的才是老二的。结果我每次给老二花钱(毕竟老大已上大学,老二上幼儿园,正是各种特长班轮流上阵的时候),老大总是抱怨拿她的钱养她弟弟。而老二呢,每每有好东西总先给姐姐,再给妈妈。二者相比,压根不需要偏心,感情自然而然就倾向老二了。
这个妈妈是个能人,曾经风风火火转战在各个工地,市场。女儿小时候也给报了好多特长班,仅仅是送到门口就又忙活去了,甚至经常没空及时接,让女儿孤零零的等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当女儿抱怨的时候,妈妈总会来上一句:没办法呀孩子,妈妈得给你赚钱,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女儿对特长班肯定不爱而且绝对学不会,于是家里有了空闲的钢琴古筝舞蹈服等等,而女儿也一心认定家里的财产都是妈妈赚给她的。
等有了小儿子,事业已趋于平稳,或者可以说是心累了,或者可以说是母爱爆棚了,妈妈一心开始了陪伴,陪着各种游玩,学习,练习……小儿子愈加乖巧懂事呀,学习热情高涨,居然有了“小天才”的称号。而姐姐,仅仅上了个民办学校,除了花钱化妆打扮再啥也不爱好。
有时候,不是父母的心偏了,而是孩子多了有了比较,有了比较就会看重结果,因为结果导致言行心情,却忘了孩子的所有结果都是可以追根溯源的。
于是,一批九零后成家了,带着父母陪伴上的忽视和不容忽视的金钱的陪伴长大了,而他们也步入了父母的行列,曾经情感的缺失(陪伴)和情感的泛滥(生活的过度关注),让他们面临着教育和成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