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的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之也。
古有塞翁失马,在边塞地区有一人,马跑到胡人家,大家来安慰他,他却说:此何遂不能为福乎?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领着另一只马归来,大家前来祝贺,但他却道:此何遂不能为祸乎?此人有一子,好骑,一日,从马上跌落,折其股,大家前来慰问,但他却说:此何遂不能为福乎?一年后,招兵上战场;其子因退受过伤得以逃过一劫,而那些上战场的健壮男儿,不死即伤。
这个人,以豁达的心态去待舍,以淡泊的心态去看得失而悲,得而不乐,冷谈如水,波澜不惊,这定是舍得的最高境界罢。
“晋陶渊明独爱菊”,一语道破这个菊痴的身份。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首一首绝世佳作在书卷上荡漾,这些,皆来自于对菊的那份最真挚纯粹的欣赏。
陶渊明在离开仕途,归隐山林,与山水为伴,在一次临秋之时,陶渊明将菊花旁的大片牵拔掉,他的妻子很是不解,上前询问,陶渊明却说:“牵牛虽美,但于初秋之时便停止生长,但菊花却不一样了,现在值秋季,菊还有大把的生长空间,大把的风光在未来。
果然,待到盛秋,一团团,一簇簇,在秋风中怒放,不显萧瑟,更有几分华贵的韵味,像古代少女,步履轻盈,铃儿叮当,笑魇如花,容颜似水,眉眼如画,倒没有负了陶渊明的一番苦心。
用一种美的牺牲来换取另一番的绝色,倒也是一种哲学,舍是为“得”所铺的垫脚石,他们是相铺相成的,在另一意义上像阴与阳,善与恶那样对斥。若是没有牵牛的牺牲,怎得菊花扑鼻香,又怎能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那种的孤芳自赏?
舍得,舍得,不舍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