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有点想考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生了”。我这样说到。这几天,看了很多学校的招生信息,内心深藏的丝丝缕缕梦想的光影又开始浮现出来。
“那你就去考吧。去年你不敢选,是因为那时候已经到七八月份了,现在才三月中旬,备考的时间不能再成为你不敢尝试的借口。你去年就念着中国语言文学,到现在还在念着,说明这是你内心真正的喜欢。你这次再不尝试,在后面的时间里难保你还会提起并抱憾。”心中的另一种声音响了起来。
是啊,最怕不敢相信。中国语言文学里的美,那份诗意,那份唇齿留香,那种力透纸背的,从文字内里展露出来的穿越历史和人心的感人力量,那种被包裹在如此力量里所生发出来的感同身受的共鸣,是我在英语语言文学里所久久难以寻觅到的东西。可能是文化的隔阂,让我们无法透过英文去感受西方人的笑点,痛点和泪点。而,中国文学就不一样了,这是你的根,你生命所依附的环境,你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执着。
我越想越激动。“那就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吧,给自己更大的动力,给自己一根火把,点燃你内心隐秘的渴望,这样即使我无人的暗夜,你依然有坚持下去的方向和勇气。不能再怂,这次如果再怂的话,我想我就会一直怂下去。而且,思来想去,我是英专的,又考了两次研,对于政治和英语这两门公共课,肯定是占优势的。”
是的。动力,真正的动力只能源自内心的激情和渴望。我看了一眼从2018年就打印出来的,兜兜转转,一直躺在我随身行李包里不忍丢弃的兰大文艺学真题资料,它就像内心的一个reminder,时刻提醒着自己那被外界客观压力所压制下的对梦想躁动的心。我又想起了在云南民大读研时,抽空去旁听文学院课程的经历。“读英语你不怕没饭吃,但读中文你会出彩。”读研时期宿舍里83年的老学长,宿舍的“金句王”,在一次跑步的时候对我说道。“结合你的实际来看,中文可能更适合你。”我的研究生导师在我去年三月份选专业的迷茫困顿的时候,也如是提醒了我。他们说的话,我都还记得。我甚至还记得,清楚地记得,在13岁的时候,我和堂哥之间的一次关于梦想的谈论:你长大后想干嘛?成为一名作家。作家有点难,你可以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很多时候,对于某些事情,我们的内心深处已经有了答案。只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迫于各种实际的压力,而在做着某种徒劳的求证。而我的这个求证,却求证了一年多。可能自己太优柔寡断,也可能是选择的背后确实压力山大。但,这次确乎是得做出最后的抉择了。机会已经一点点透支殆尽了。
此时,我想到了跨考的种种困难和不确定,内心还是怀有一点对未知的恐惧的。不过,恐惧也是正常的,每个选择都会有相应的后果。不管结局好与坏,敢于跨出第一步,敢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想这才是成长的应有之义。恐惧和担忧之余,我也在憧憬着自己如愿以偿,考上中文研究生的情形:我可以看很多很多自己喜欢的中文文学名著,可以写很多很多随想,可以在文学的世界里徜徉,握着手中的笔,去抒写,去感受文字的力量!
从报录比看,兰大的文艺学竞争最小,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居中,中国现当代最难。而自己偏偏最爱的是中国现当代。难就难,也可以拼一下。非要不可的决心和坚持到底的意志很重要!等20年考研调剂结束,等这次考研彻底尘埃落定。如若没有希望,我将重新出发,去寻觅那一份中国文学梦,文字写作梦!无从知道自己最后会走到哪里,也无从知道自己终将到达何处,但我一直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相信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命运是很神奇的东西,今日的选择终会造就来日的命运。有时候,我会相信命运的存在,相信冥冥中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牵引。但,我会信命,却不会认命。或许,不认命就是我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