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对他提出的教育无目的论深有感触。
杜威提出:教育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成功,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全心全意的参与者,而不是漠不关心的旁观者,更不是迫于威力而敷衍搪塞者。
由此我想到了同事前几天发的一个朋友圈,她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个上课的小插曲:“……我问孩子们,你们看了《战狼2》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一个孩子说我想把学校炸掉。我说你为什么不喜欢上学却又要来呢?他说我妈押着我来的,我宁愿做任何事也不愿意读书……”
当一个学生对学习厌恶到想要把学校炸掉时,我们必须得深刻地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出了问题。
杜威一再指责由教育当局依据社会传统制定教育目的,教师秉承这种法定的目的而要求儿童以之为目的。父母对于子女也是如此。
第一堂政治课,布置学生一道作业:1、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初中阶段自己想要完成的几件事;2、与父母进行一次沟通,听听他们希望你在初中三年完成的事情。为降低作业难度,我让他们二选一,写任意一道题即可。
作业收上来,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写的是:考上好高中,进入全年级或全班多少名,把成绩搞上来等等,这些有的是学生自己想要完成的,有的是父母希望完成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学生或家长写的是:长高到多少厘米,读多少本书,锻炼好身体等等。
上述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或家长,以学习成绩为目的,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要他们依附或屈从这些外在目的,无异于把他们捆绑在对他们毫无实际意义的链条上去折磨他们,所以才会出现想要炸掉学校的学生。
杜威指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我们要思考的是:在这段教育历程中,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能不能少一些功利性的目标,让教育的目的仅仅只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而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