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听雨
陈少波 文/摄
淅淅沥沥,如珠,如线。重仰岳麓书院,扑面是清晨的雨。
岳麓山的钟声,透过这雨幕悠悠传来:风萼亭边,飞溅的雨滴破碎了一池春水;新荷簇拥着,如年少的学子,静听院内的书声;赫曦台在雨中,等待了八百年,那个登山观日,吟诵着“赫曦,赫曦”的先生,还会回来吗?
在沧桑荣辱里,被书香氤氲了一千年。那些岁月里的风雨,岁月里的书声,那些无边的往事,那些曾经伫立在堂前受教然后吐纳风云的精灵们,都该在岳麓的魂魄里,带着香味轮回。
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几个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此后经世千年,成为湖湘学派、宋明理学的源头和摇篮,纵是风云变幻,朝代更迭,这里却“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马饮则池水立竭。舆止则冠冕塞途”。湖湘山水的灵气与中国思想的光芒,凝聚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的精英。岳麓山的雨,在这些思想者、哲人、智者、先达琅琅的书声里、飞扬的思想里、宏韬伟略里、悲喜荣辱里,飘散着,闪耀着,诉说着。
南宋干道三年(公元1167年),理学家朱熹从福建来到岳麓书院,与当时另一位著名理学家,岳麓书院主教张拭(代山长)一见如故,思想的碰撞不断擦出伟大的火花。两位名家常常相约登山观日,每到朝阳出生,光芒四射,朱熹便拍手对张拭说“赫曦!赫曦!”(就是日出光明炎盛的意思)于是他便把岳麓峰命名为赫曦峰,张拭筑台,朱熹乘兴题名为“赫曦台”。
信步在岳麓书院庭轩游廊之间,抚摸这些故事,这些传奇。雨丝,在讲堂屋顶汇流,如薄瀑般落下,好似透明的窗帘;讲坛上两把木椅,在尘埃里泛出光泽,千百年间,垂髯布道的先贤何在?唯有哲思智慧的魂魄,如这细密的雨丝,润泽山外悲喜挣扎的众生。
雨停的时候,古旧的书院在游人如织的喧闹里明艳起来。再也听不到书声,百泉轩前,小轩窗外,红枫竹影静雅如旧,桑梓掩映,朱熹与张拭,这两位“昼而燕坐,夜而栖宿”的知音,是否还在“空斋夜听三更雨”?还是在日出的赫曦峰上,捻髯眺望繁华?
与红尘一步之遥,千年以来,人间烟火在这所书院里凝聚成经世智慧,又化作光芒和雨露,洒落人间。
岳麓已远。若心宁静,遥遥千里之外,浩浩千载之间,在繁华喧闹或陋巷茅屋旳一隅,捧起书卷,依然可以听到这岳麓的雨声。若心晴好,则何处不是岳麓峰,书斋便是赫曦台,何不于暗黑的黎明凭窗眺望,等待,每一天的绚烂和精彩。
赫曦,赫曦。
(2017.05.3长沙)
*如果您喜欢本人的作品,请关注“一蓑烟雨斋摄影”微信公众号
原创作者:陈少波,男,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中国人像摄影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新浪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6796188011 (老陈行吟小筑)欢迎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