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现在流传下来的版本称作《周易》,据说是周文王研究易经之后所作的版本,在周文王之前有两种易经版本,分别是夏朝人研究的易经,称为《连山》;商朝人研究的易经,称为《归藏》。可惜这两个版本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周朝流传下来的易经版本,《周易》。是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源头。称万经之首。
易经的来历,据说是上古时期的圣人伏羲,他仰观天文,俯瞰大地的变化,总结出了阴阳两个基本符号,然后用这两个基本符号推演出八卦,代表地面上的八种基本物质,还代表八个方位。再用八卦两两重叠,构成六十四种变化,用来推演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然后给人类的活动提供参考。让人们趋利避害。所以历代都将这部经典当做卜卦算命的书。
其实这部经典是中国的数理逻辑系统理论。是中国文化系统的骨架。是后世一切理论经典的基础。称它为万经之首,文化之源是恰当的。
易经产生之后,历朝历代的圣人对它进行学习,研究,补充,丰富,直到周文王的时候,才基本上固定了下来,后代人对易经就只有理解和解释,不再对它的形式进行变更了。
所以,我们的理解也是在《周易》所固定的形式上进行理解和解释,只代表一家之言。不能认为是完全地把周易的内涵和精神都解释清楚了。当然,在行文的字里行间,我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所以难免透露出一种绝对自信的口气,希望读者理解。
我的解释也是在学习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来进行的。我今年四十八岁,从高二,也就是十八岁开始接触易经,到现在有三十年的时间,如果按孔子三十而立的主张,也该能够对易经有独到看法的时候。
所以,今天拿起笔来,写下这部易经解。作为自己学习易经的心得。作为人生求知的一个总结。也可以为研究易经的新人提供一块垫脚的砖头。使他们能够在易经研究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能对他们的人生有指导意义。也算是一种价值。
在解释易经的过程中,不准备引用别人解释易经的条文,只引用周易的原文。但是,我的解释是在学习和继承历代和同代易学大家的著作而得。所以,也并不把这种解释当做是自己的专利。
所以,读者不用认为我在抄袭。我并不用这部书来赚钱。如果有人看了觉得可以用钱来感谢我的辛劳写作,可以在简书的页面赞赏给我打赏,我将表示感谢。如果觉得没有收获,请放弃阅读就好。引用我这本书的原文超过千字,请按照正常刊物发表的价码给我打赏即可。谢谢。如果没有引用,只是阅读增长见识。免费。
第一章
第一节
阴阳
阴和阳这两个概念,是伏羲的发明,其实是地球上的两种普遍状态。伏羲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概括出了阴和阳两个概念。并且发明了两个符号来表示。阴的符号是:“——”。阳的符号是:“一”。伏羲认为,天地万物由阴阳两种物质构成。我猜测是伏羲观察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交替出现,造成地球上白昼和黑夜的更替。所以才创造出阴阳的概念。当然,伏羲也观察到了运动和静止的现象,生命的雄性和雌性的现象,物质的坚硬和柔软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相互对立,但是又有相互交替,相互转换的特性。但不管是怎样的交替转换,对立的双方都会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天地万物。
这种对立统一的观念一旦由外在自然进入到人类的内在思维,立刻对人类的内在思维产生质的飞跃。伏羲是我们祖先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一个里程碑。其实质应该是我们民族先民的集体智慧积累到伏羲时代的一个质变。由伏羲来完成这个理论体系的架构。版权属于中华民族。
有了阴阳的概念和符号,根据对立统一的原则。伏羲构建出八卦的概念和体系。
第二节
八卦
“一”少阳。
“二”中阳。
“三”老阳。
“——”少阴。
“——
——”中阴
“——
——
——”老阴。
八卦(象)分别是:
乾卦:老阳,天的形象。
兑卦:中阳加少阴,沼泽的形象。
离卦:少阳加少阴加少阳,火的形象。
震卦:少阳加中阴,雷的形象。
坤卦:老阴,地的形象。
艮卦:中阴加少阳,山的形象。
坎卦:少阴加少阳加少阴,水的形象。
巽卦:少阴加中阳,风的形象。
八卦(方位)分别是:
先天八卦(方位)
乾卦:正南方。(上方)
兑卦:东南方。(右上方)
离卦:正东方。(右方)
震卦:东北方。(右下方)
坤卦:正北方。(下方)
艮卦:西北方。(左下方)
坎卦:正西方。(左方)
巽卦:西南方。(左上方)
后天八卦(方位)
坎卦:正北方。
乾卦:西北方。
兑卦:正西方。
坤卦:西南方。
离卦:正南方。
巽卦:东南方。
震卦:正东方。
艮卦:东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