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吴伯萧的《灯笼》。去年初讲此课,自己也没读太深,学生也表示完全不懂。只是就着教参把文中与灯笼有关的事件点示了出来,同时分析灯笼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今年重读《灯笼》,深深地被它的文化意味所吸引。无论是作者的语言,还是其中所引用的传统文化,都让我感到意味悠长。同样的感受在阅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中也产生过。无论是《文化苦旅》还是《千年一叹》,作者在写游记散文的同时也穿插进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读来犹如穿越时空,进入了历史的时空隧道,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灯笼》是吴伯萧先生在抗战初期写就,面对中华大地的一片混乱,作者笔端涌泻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内心的情感。文章从“火”写起,进而引出灯笼。回忆了自己记忆中有关的故事、人物。带给人一种渺远而又温暖的感觉。
文中的语言带有浓郁的文言色彩,如“垂珠联珑”、“夜深星阑”、“一脉幽悄”等,这就让作者如泉的感情融入了一方深厚的文化背景,读来虽如涓涓细流,但能感受到那种压抑的喷薄。
而本文之所以难懂,是因为作者明里暗里引用化用了太多文化性的内容,如“萧萧班马鸣“,“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等,这是作者的文化积淀,也说明了只有饱读诗书,才能在写作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所以,写作的最初必须是读书。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满腹经纶,哪还愁没有妙笔生花?语文学习的奥妙也在于此。
回忆性的散文很多,学生作文也多写回忆性的内容,如何引起回忆,这篇文章也能跟我们一些启发。学生的作文中总有“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像潮水一般涌上心头”一类的句子,读来感觉索然无味。而在《灯笼》中,作者给了我们更多更美的表达: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同样是记忆深刻,换一种说法,多了文学的意味,多了艺术的美感。
再看几件事情之间的过渡,其实本文根本没有过渡,一件事写完,接着开始另一件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都穿插着明显的线索,读的时候还能让人感觉到作者情感流的涌动。似乎那一件件事情构成的一幅幅场景就自然而然地在读者的脑海中生动起来、联系起来,带着读者走进作者的回忆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就是线索的力量。反观学生作文中,成堆的“那一天”“有一天““那一次““一个春夏秋冬天”等等。自然,学生的水平不能与大师相提并论,但从课文学作文,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任务。这一点,还是可以让学生来仿照一下的。
从乡村记忆到家国情怀,灯笼引领着作者的心,一步步地达到了高潮。灯笼是暖的,是温和的,给人的回忆是甜蜜的、温馨的。然而一旦燃起来,它就能演变成火把,演变成那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在回顾了人生的美好之后,回归到眼前,现实的黑暗让他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愤,即便是不能走上战场,也要用手中的笔抒发“指点江山“的情怀!
壮哉!美哉!——《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