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时期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性格耿直温雅,风度翩翩,因不满“牛李之争”而被玄宗贬为荆州长史。
在唐诗历史上,张九龄的作品虽留存不多,但他的诗歌地位却不容忽视,今天这首编在《唐诗三百首》开篇的《感遇》其一就让人赞不绝口。
原诗如下: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诗共有12首,均作于遭贬之后,朴素遒劲,寄慨遥深。这是第一首,用了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一二句对偶齐整,用高雅的春兰与秋桂起兴,隐喻了高洁清雅的情怀。
这两句又互文见义,兰花取叶,桂花取花,其实两者兼包花叶,概指全株。“葳蕤”意思是茂盛纷披,写出了兰草迎春勃发,生机无限的状态。“皎洁”形容嫩黄的桂花和深绿的桂叶相映,显出一种皎明洁净的美,点出了秋桂清雅脱俗的特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三四句承接上文,先统写两种植物欣欣向荣充满活力,再回应一二句中的春、秋,是说兰桂各自在适当的季节显示出独特的生命特点。
第四句一个“自”,既写出了兰花和桂花各自适应节气的特性,又体现了二者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为结尾两句埋下伏笔。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此前四句写兰和桂,第五句笔锋一转,引出“林栖者”,即山中美人,也就是那些引兰桂同调的隐逸者。“谁知”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闻到兰桂的芳香,产生爱慕之情。“坐”表示爱慕之情很深。
“闻风”属用典,出自《孟子.尽心》,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张九龄用了此处的“闻风”二字,自然妥帖,恰如其分。
末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是转折,按说有人欣赏喜欢,兰和桂如果有知,应该很开心就接受了,然而作者却别开新意,他觉得兰花在春天“葳蕤”,桂花在秋天“皎洁”,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并不是为了博取美人的折取欣赏。
显而易见,诗人以此来比喻贤者洁身自好,修德养性,只是尽了他为人的本分,而非以此来博得外界的荣誉、升迁,赢得荣华富贵。
这两句体现了全诗的主旨,总结照应了上文,水到渠成地体现了作者高雅的人生志趣。
每次读这首诗,都会被诗人那种骨子里透出的清雅高洁吸引。我们生而为人,不就应该活出自己的风骨,不被世俗所牵累吗?
然而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做很多努力,并不纯粹为了提升休养,自我修炼,而是为了让自己与众不同,受到欣赏,得以晋升,然后过上众人眼里的好日子,成为人上人。
这种功利心,让我们轻松不起来,也无法体会生命本来的美好,我们很累,却停不下匆忙的脚步。
还是尽量静下心来,时常读一读经典吧,在文字的浸润下,领悟生命的真谛,体会人生的曼妙。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