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画墨线本身独具的美学价值,宋代韩纯全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到“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此三者,则无法体现其墨线的价值。思及不此,恍觉人世也大多如此。通其道,一为形式死板,二为刻意造作,三为犹豫不决。克服此三病者,应先畅晓其破笔病之道,方得究其人事,以成大道。
学贯三经,涵养内在,“笔为我使”。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识丰富的人,思维通达,形式通达。外力强劲的人,用笔灵活,线条生动。善于学习,提升自己的“硬件”,锻足自己的根本。“在风雨中起舞”,充盈自己的内在,通晓诗书。究其死板,皆为不去大胆尝试,墨守成规,无创新突破之心。长此以往,学术没有进步。这样的人,将无法满足于社会的需要,这样的社会,将无法推动国家的前进。这样的国家,将在时代浪潮中被淹没。所以改变死板,提升自我,进取向上,方得活水,方成“笔为我使”。
顺应自然,达情得性,“藏而不露”,“显而不现”。《云雾烟》中有云,“时代浮躁,人们行色匆匆,步履不停。商朝滚滚,人民为名而来,逐利而去。”用笔如此,行事亦然。不刻意造作,坚守本心。亦如沈阳旧市长慕绥新,便在一次一次的利益下失去了本心。顺其自然,并不是所谓的“躺平”。而是尽己所能,亦如“我已尽我所能,世事不必由我。”不求成败,只求过程。名利使人浮躁,当今世间,顺应自然更显突出,顺应自然也更加尤为重要。不被外物所扰,坚守本心,虽世殊然尽己所能,方得其境。
达人知事,根固本强,“胸有成竹”。宋人罗大经有云,“凡作文章,须要胸中有万卷书为之根底,自然雄浑有筋骨,精明有气魄,深醇有意味,可以追古作者。”用笔,人事亦如此。胸中有竹,成事有底气,下笔有道,这也即为人事的最后一步,也是行笔的自在精髓。
诚然,不破除“三病”,也可书写出作品,不通人事,也可在社会中生存。亦如盲人摸象,自以为得其本,然其实异也。但是,若方要立足于世,成己之道,则必破笔病之道,究人事之迹,方可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