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道我成长故事的人,一定都知道,在2015年以前,我对PPT的认知几乎为零,尽管那时的我,有着十几年的行政管理工作经验(此前的工作,强调的是公文写作和表格处理,所以在这两项技能上看,也还算像那么回事儿)。
也就是说,5年前开始接触PPT制作的时候,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PPT小白。
剧情的逆转,缘于老婆送了我一本秋叶大叔写的书,成了我一个学习理性操作技能的启蒙工具,后来再通过老婆认识了国内一流的PPT大伽——刘哲涛老师,还成为了朋友,之后才算对PPT有了较完整的感性认知,雅俗混合着说,就是制作出来的PPT才渐渐有了一点灵魂的香气。
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和尝试,随着做过的PPT越来越多,得到的赞扬也跟着越来越多,老婆也开始怂恿我去开设PPT教学课——完成了做我所学,进而就要教我所做,给众多职场PPT小白提供更多帮助。
嗯,说实话,不管最终我的课堂是否能如愿上线,我认为都有必要先完成一次梳理,一来可以厘清方向,二来也算是自我成长的一个小总结。
在我的成长概念系统里,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那我总是习惯于把这件事的本质搞清楚,否则,我会觉得这件事情没干好,最多也就是一个按照设定好的可执行程序完成规定操作的机器人而已,算不上是自己的收获,更谈不上成长。
我觉得这有点像拿到一把美工刀,在没有对它有清楚的认知时,多年以来,它对我来说就是一把剪纸的刀片,最大的优势就是锋利而已;当有一天,我从它的名字去思考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忽然像捡到宝一样,发现了它更多适用场景和好处,才再也不会拿它来削苹果皮了。
是的,从小白开始自学PPT的我,今天对PPT的感悟和理解,归纳起来,大概会有如下3个底层的认知。这3个认知在几年来的学习中得出,一直以来在实践中默默发挥着作用,并且还会在未来不断影响着我。
【第一个认知】PPT就是“提词稿”
——和摄影一样,PPT是表达观点和思想的一种文件载体
这是我入门时,看秋叶大叔那本PPT制作教程最大的收获。
经过对比和实践,我越来越坚信,完整描述事物所有起因、发展和结果,阐述事情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工具有很多,在办公系列工具里,WORD是其中最好用的,因为它不太需要考虑时间和人的情绪在此当中存在多少影响;
而要处理罗列数据、对行分析对比、筛查目标结果和建立台账管理这些事务,最好用的工具里也会有EXCEL的一席之地,因为它更强调数据寄存和使用,指向精准,不适合做太多延伸。
但是在一个特定场合里、一个特定时间内,完成一次公众演讲,需要分阶阐述或论证演讲者的观点,将听众带入到你所设定的情境中,强调观点和事实的最大化植入,考量听众大多程度上与你产生共情,那么在目前来看,PPT应该是演讲者最称手一个工具,原因很简单,请时刻记住PPT的原始功能只有三个字——
提
词
稿
确认了这一基础共识,实际上做好一个PPT就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因为哪怕是白底黑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设计,也能让听众有机会直接触碰到演讲的核心——那些在不同页面里分别独立给出的、演讲者最想让听者get到的关键词句。
之所以把这一个底层认知放在文章的首发位置来提出,是因为作为从资深小白一路摔打过来的学习者,我太明白小白对于PPT的期望和想象了。
很多人希望把所有想讲的话,全都写进PPT里,这样一来,只要上台照着念完就OK了。所以,如果版面放得下,那就把WORD文字稿里的内容复制粘贴到页面里,观点林林种种、版面密密麻麻,心里想着,如果我说的不够明白,那你们可以自己看,反正都在上面了……这样的情形,你有过吗?
因此,要真正理解这个底层得不能再底层的认知,对于一个PPT制作者来说,是何其的重要。
由此也引伸出,要真正做好这一点需要制作者本人平常注意修炼提升2个技能——
关键词句的释放
&
目标观点的总结
请注意,上面说的这2个技能并非重复的概念。
关键词句的释放
——偏向于从文字详稿中按演讲的逻辑进行专项抽取和归纳,强调的是打散和细分,把每一个需要阐述的点,从文字稿中再精炼提取出来。
目标观点的总结
——偏向于从语言表达里按逻辑的递进来精确提炼,强调的是归纳和概括,帮助听者从相对零散的语言要点中,找到最匹配的文字组织,完成对演讲内容的点睛之笔。
是的,其实就这样。简单吗?
有时候,所谓的方法说起来其实真的出乎意料的简单,只是简单的背后,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认真做好,又或者是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去做。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做好它,世界上也许就有了“速成班”,不一样的只不过是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而当掌握了底层认知,那么就会在处理的事情上,注入你的思想,同时也打上了属于自己的标签,最终你所完成的作品就是非你莫属的“孤品”,从此有了关于你的“灵魂香气”。
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方法就是术,认知方为道吧。
余下2个底层认知,将在下一篇小文里带来分享。
愿你在认真的事情上早日得道!